上周看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伴侣之间对“亲密需求”的不同展开的讨论。文章中提及一对结婚23年的夫妻,因各自对“亲密需求”理解的不同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咨询师对这个问题的见怪不怪,恰也表明了“亲密需求”不匹配,已经是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存在,而它背后给予的暗示可能还有很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68578/ad7a7dcf90f1153e.jpg)
“亲密需求”的传统暗示:
从我们小时候的教育中,其实就有来自潜意识里的“被暗示”,尤其是男性。成为被社会认可的男人,才能证明其男子气概的定义,看似肤浅,却已深嵌在男性骨子里。
那么问题来了,成为男人的标准是什么?除了证明男子气概,还有什么好处?
根据国家规定,公民年满18周岁即为成年人,此时拥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并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这是年龄上的规定。那如何去界定真正的行为标准呢?——发生“亲密需求”的行为。
在传统的意识概念里,只有在“亲密需求”得以满足的时候,才能让一个男性真正体会到控制的力量,男性荷尔蒙的爆发足以让他们感受到男孩和男人的区别,这是他们对“男人”概念的第一次深刻理解,也是终生难忘的记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68578/7e8ba33c2a65e0b5.png)
“亲密关系”认知的局限性:
当今是互联网发展盛行的年代,基本上所有我们想知道的内容都可以从互联网中找到“答案”。只不过,这个“答案”真的就是答案吗?
正因为互联网搜索的方便和随意性,才会误导很多青少年对某些定义的一知半解,甚至错误模仿,最后造成不好的结果,比如“亲密需求”的真实状态。
无论是市面上出现的不良书籍还是网络中有其暗示的言论或是内容,都在某个程度上,用一种“理想化”的模版去定义亲密关系:通过自己的幻想和表象认知,形成“别人”和“我”的比较,产生“我”不错,或“我”不行的极端判断。用不恰当的比较对象去肯定或是否定自己,其中的认知局限性一目了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68578/2f1cfe0d1060342a.jpg)
传统思想下的“不得不”式顺从:
“男性气概”的标准,让男性对“亲密需求”很难有机会说“不”。为了维护所谓的“男性尊严”,从他们成为男人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随时与异性发生亲密关系的准备,以此来证明自己在“标准”之内。
男人习惯用“亲密行为”定义亲密,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寻求亲密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哭泣是为了寻求拥抱,拥抱是在表达信任,做个“鬼脸”就是在传递自己的喜悦......
虽然这些行为从表面上看,显得并不“爷们”,但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提升亲密关系中“亲密”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68578/8d8adf4a39a19e68.jpeg)
高估了女性对“亲密需求”的兴趣:
由于互联网中的某些内容,容易造成男性的“自我物化”(意指将自己看作一种物品或是工具,以这些误导性内容作为评价标准,把自我价值,自尊,自信等特质打压,削弱甚至忽略的现象),他们在这样的意识概念里,会顺理成章的把自己的女性朋友也当作其中的对象。
可是,他们往往忽视了女性的真实感受,被工具化的亲密关系不但不能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反而会遭到女性的厌恶,从而减少亲密次数。
男性群体中的隐私分享:
男性之间通常有一套分享自己生活很特别的方式。他们聚众一起,拿亲密关系的隐私分享作为展现社会化下的“男子气概”程度,以此来收获同类间的称赞,享受它带给自己的虚荣感。流于表面,实则空心的自尊,就像一个无底洞,你永远填不满。
从男孩到男人,并非传统概念中完成“亲密行为”即可成立,社会化概念下的某些有毒模式和传统教条,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如果只用这些没有营养的认识去定义“男人”,只能证明男性的自我认知发展水平能力是比较低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68578/ee626e1347247d92.jpg)
关爱身心,发挥共情:
当我们缺少用发展自我的眼光去提高自己的时候,我们只能安于现状,习惯在已有的“安全状态”中“奖励”自己,以为用更多的“亲密行为”就能赢来存在感和价值感,殊不知,这是亲密关系中自我能效水平最低的表现。
长此以往,这样的关系非但不会增进亲密程度,反而让男性越发感到自卑,乃至失控。
被社会化的“男子气概”标准需要被继续修剪,雕琢,用更加深入人心的共情模式去提升亲密程度。只有具备了关爱自己身心的能力,才能发挥共情,关注身边的亲密关系,只有彼此身心都足够健康,走向亲密是水到渠成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