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再来详细说说我和我的“独处”。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那种擅长社交、会来事儿的人,我的父母带给我最重要的一个基因就是:踏实。
所以我必须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付出,必须自己去争取,不能依赖别人,不能走捷径。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追求完美,希望自己是好的,好看的绩点、证书等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履历,塑造更完美的自己。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相比做一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做一件完美的事,为了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我可以接受被diss,不被理解,不被认可。虽然这样我就成为不了别人眼里“完美的人”,但是只要我认为这件事是对的,有价值,我就可以牺牲很多在所不惜,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攻击。
当然时间也教会了我如何保护自己的“锋芒”,把对自我和对他人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但本质上改变不了我的行事、为人风格。
我希望用一生的时间向这个世界交付的,是一件作品,一件拿得出手的作品,而不是在墓碑上写着“这是一个好人,一生完美”。
因此我的独处,真的称不上高贵。
很多时候,事情进展不顺利,我就在一个人琢磨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和团队起了冲突,我就在一个人琢磨怎么安抚人心。面临重要决定的时候,依然是把自己关起来,一定要彻底想清楚才肯彻底走出去。
第一次一个人长途旅行,是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为了去一个偏僻的未开发的山区,在网上找的贴吧提供的当地唯一一家旅店老板的电话,淳朴的老板为我联系了一辆货车,开了六个小时的盘山公路进的村。山路几乎窄的几乎只能让外侧的车轮勉强通过。同车的当地居民问我,怕不怕,下面是金沙江。
我点头像筛子,但是自己选择了偷溜出来走一遭,还能下车不成?所以在车上我就暗下决心,如果能活着走出这座山这条江,一定要干一票大的。
然而我到现在还没有干成一票大的。但是从那时候我就知道,只有把自己逼近生死的边缘,才能获得一种深层的体验。这种体验,无论是为了自己决策的时候用,还是作为创作的养分,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除了死亡,别的都是小事,都不足为惧。
这也是独处所带来的最深刻的体验。
漫长的两年多的时间,我都处在这种幽闭的状态中。我从不苟合任何人,我不想做的事情,别人叫我去总是徒劳的,甚至我刻意甩掉有意纠缠的同伴,所以总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旅行。
你怎么不去谈恋爱啊,怎么不去交朋友啊。
关于谈恋爱,虽然总是被催着找对象,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当你自己是空虚、空洞的时候,不要去祸害别人。不要妄想有王子会把你从昏睡的古堡拯救出来。
关于交朋友,朋友绝对不会因为需要有人陪他打发时间来霸占你的时间。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在你们每一次见面的时候,都能从对方身上发现新的东西。唯有共同的扶持、进步,友谊才可能持久地维护下去。
当然,在那段幽闭的时间里,偶尔有三两个朋友保持交集,不至于彻底的封闭,甚至还有一个年长的朋友有意无意地引领着我走向一个又一个更开阔的地方,不至于错失了方向。她总知道把我困在眼前的是什么,暗示着我绕过去。
在这段时间里,在专业技能不落下的前提下,顺利通过了必要的证书考试,我读文学、读商业、读心理学、读哲学、读宗教,认识了李笑来、波伏娃、王小波、尼采,发现牛人跟普通人的区别不是他们聪明,而是他们不断质疑,不断推翻自我,又重塑自我,直到形成一个强大又牢不可破的逻辑框架,我们看不懂他们,但我们的一举一动在他们面前却暴露无遗。我跑步、练习瑜伽、冥想、网球,练习口语、改善声音,足迹北至哈尔滨,南至香港,东至南京,西至云南、内蒙古。虽然错过了校内的一些眼前的机会,但写了很多文字,开始言之有物,风格也逐渐成型,得到了很多人的启示,也给了很多人真诚的建议。
读书,远行、识人,在独处中不断地思考、内省、沉淀。
正因为害怕听见内心的声音,因为周围的声音太嘈杂,所以我们要通过读书、远行和识人扩大觉知范围,直到看到这个世界真的有人过着我们想象中的生活,真的凭着自己的意愿活得淋漓尽致的时候,你就会信了,就会卸下安全感去身体力行,背叛期待,无视流言碎语,不再盲从、顺从,不再害怕抛弃,不再畏惧孤独,也就自然地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心流瞬间。
当然,关于这些,父母都是不知道的,在他们眼里,我还是那个乖乖的女学霸,安全毕业并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可以。此前的每一个寒暑假,我每次在家的时间都不超过一个星期,甚至有一年春节都没有回去。我很感谢他们对我百分百的信任,这也是我独处时的底气之一。
今年的春节前夕,一向争执不下的父母竟然安安静静地搬好小板凳听我条分缕析,并且意犹未尽让我说下去的时候,那一刻我知道我胜利了。
至今为止,我已经彻底地从这种幽闭的状态中脱离出来,面对现实和理想,独处和交际之间更应付自如了,也就是做事、思考、娱乐都能更专注了,与人交往时也更愉悦了。
我爱唱K,爱跳现代舞,爱写作,爱画画,还爱看闲书,做手工,还学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看出来,我比较倾向于做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并通过这些事情和别人发生连接。比如在别人面前表演唱歌跳舞、为别人设计手工头花、和别人交谈观点然后写成文章之类的。
用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形式向外界真实地交换价值,没有什么比这更愉悦的事情了。
如果在这里谈谈我对未来的期盼,
我希望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不会变成中年油腻妇女、一步坠入中年危机,希望到那个时候我还对这个对那个好奇,还想学这个学那个,还想去这个地方那个地方,还有这个那个人想认识一下。
现在的我,声音更好听,身材变得更好,体质更健康,心态上可以保持情绪的稳定,也可以独立地做决策,与人打交道时更融洽,遇人遇事保持着几分独立的思索,也多了几分耐心,面对爆炸的信息有几分筛选辨析的能力,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好奇心和一腔热血。
相比我父母的22岁,只顾着闷头讨生活的日子,我倍感庆幸。
相比周围一些人的懊恼、怀疑人生的情绪,也多了几分笃定。我可以说我欣赏很多人和很多杰出的作品,但我绝对不嫉妒任何人,绝不随波逐流,绝不朝三暮四。
最近一个同班同学跟我说,你知道这几年大家在背后都是怎么议论你的吗?我说我真不知道。她向我复述那些风言风语,我大笑不已,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闲话。她也惊讶,在这里人人揣测别人意图的大环境下,我居然可以一直单纯地活在自己独立的小世界里。我唯有哭笑不得。
杨绛先生就曾在百岁诞辰时说过,到头来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不得不承认,走这样一条道路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卸下眼前的光环、放下所有的安全感、完全陷入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的感觉,真的很糟糕,可以说是很可怕。能不能彻底从孤独的绝望中走出来,也都是未可知的。
不过我相信,相比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人更愿意选择容易做的事情,或者干脆维持现状吧。因此我也没有必要作什么劝告了。
在这四年里,创过业、挨过骂、背过锅、吃过亏,被孤立过,被欺骗过,谈判失败过,遭遇过背叛,也迷失过,背地里遭到各种指指点点,但最终都在真切的“独处”中疗愈,在和自己深度地交流之后,和外界达成了高度的圆满一致。真正把我们塑造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绝对不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完美,而是一次次的失败和重塑。
朋友说,事到临头,其实有点害怕毕业了。
但我想说,毕业了,让我带着一无所有的自己就此离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