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干嘛的呢?
小孩子捡到钱会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就是小孩子心中的“政府”化身,是公平正义和公序良俗的守护者。贫困人口、鳏寡孤独、灾民等弱势群体,因先天后天等因素面临人生困境时,精准扶贫、弱势群体帮扶和救灾济困等政策,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政府。此时,政府是扶贫济困、救生灵于水火的“大英雄”。
没错,这些都是政府要干的事儿,但还并非全部,就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言,政府有三件大事要干,一是发展,二是服务,三是监管。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不发展,落后了是要挨打的。这是贯穿于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的主线。关于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我一下子也讲不清楚,讲了也讲不全面和深刻,就不展开讲了。今天只想“以小见大”地谈一谈“时下政府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有哪些作为。这是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讲中国制造业设计的视频给予的一些启发。
近日,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在人文清华论坛就“中国制造业发展”进行主题演讲,其中关于“分工协作”的说法颇值得玩味和深思。谈分工协作时,柳先生大力褒扬了德国的跨界“制造业联盟”。这个联盟由政府官员、产业领袖、专家学者、技术工人等组成,在抓标准、提质量方向指引下,用了20年的时间,立足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了整个德国工业实力的提升,让德国工业设计标准占据了世界工业标准的半壁江山,一举超越了日不落帝国英国。这个故事对时下政府最直接的启发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用招商引资、优化基础设施与营商软硬环境和国民经济五年发展规划乃至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等传统办法吸引、组织配置经济要素、实现预期发展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在“如何促进产业分工协作”上下番苦功夫。
这一点不仅仅适用于制造业,在各行各业都具有推广意义。
政府利用体制优势,发布标准化、质量提升政策后,还需要组织协调官商学等各个领域的资源,建立制造业、金融业和信息化产业等方面的跨界产业联盟,通过峰会、展览会、座谈会、学术研讨会和各种合作发展机制,促进行业产业链的丰满和完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均衡发育。这对于新旧经济动能深度转换,对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显然是有好处的。比如,致力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山西,在各方面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情况下,伴随市场主体数量规模和新兴产业力量的增长,如果能更进一步,通过建立各类有效产业联盟,加快提升重点发展产业分工协作水平,把“弱、小、散”的新兴产业整合起来,取长补短、统筹发展,那就很可能会发挥出“1+1〉2”的整体优势,为山西转型综改加分的。
如何促进产业分工协作,时下政府发展经济,是需要思考的。但作为主导者,政府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由于自身掌控了绝大部分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政策资源等,在把资源让渡市场和放开市场准入的同时,就出现了不少服务职能。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农业文明时代政府是统治者,工业化时代计划经济色彩浓厚条件下政府搞管制经济,服务是当下数字经济时代的说法,尤其是国家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以来,政府的服务能力才越来越强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之前的政府不搞服务,只不过在改革条件不成熟的环境下服务不能让人满意而已。“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也许只是不少老人的记忆了,用手机全程网办、到政务大厅“跑一次”办事的人们回到过去,不知会作何感想。
所以,政府要提供好的政务服务。
公共安全、交通、出入境以及各种一个人从生到死涵盖生育、婚姻、户籍等方面的各类证明、开办企业进入市场所需要的各类照证和标识,这些都得政府来提供服务。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把以往分散于各层级职能部门的各种审批、许可权力通过取消、下放、审批转为备案承诺等办法,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清理规范,起到了“瘦身健体”作用。同时,通过集中办公、“互联网政务大厅”服务平台建设等办法,政府向群众提供“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腿”甚至“全程网办、零跑腿”等更加精简高效的政务服务,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与点赞。这无疑是一次政务服务效能、效率的大提升。
政府政务服务已成为国家和地方营商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伴随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渗透式应用和公务员队伍信息化技术适应能力的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迭代升级速度会越来越快。老百姓和市场主体将越来越体会到这种透明、便捷、高效政务服务的好处。
但是,政府履行发展职责,为百姓和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同时,还得通过对人、对市场主体产品、行为的监管,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政府要加强对人、对市场的监管。
贪嗔痴等人之劣根性的存在,决定了人还是要进行适当约束和管理的。法律这个生产关系的稳定器,就基于此而产生。
这也决定了政府实施监管的第一个工具就是“法”——一个由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各项规章政策等规范性文件形成的“规则体系”。对政府系统而言,这个“法”个人感觉有几层涵义。一是落实简政放权改革要求,做好涉法文件的梳理、立改废工作,以及与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比如政府有关部门与纪委监委的纪法衔接工作等。二是落实好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要求,让政府的监管和各职能部门比如公安、国土、住建、环保等的执法行为有法可依、阳光透明、信息公开、事后可查,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三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就健全和完善地方法治市场经济建设长远目标,科学安排年度立法规划,用立法的办法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中长期问题。
但仅有一张“法网”,却没办法启动生效,还是不行的。监管首在发现,发现不了问题,何谈监管呢?
群众眼睛是雪亮的,讲得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发现监督作用。不少违法犯罪活动、官员贪赃枉法都是人民群众发现举报的。但,有些特别专业领域的监督,群众眼睛再雪亮,也会因为专业知识、设备和技能的不足无法起到监督作用,也会因为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不具备监督条件。这些领域比如食品药品生产制造、种子繁育、基因科技、环保污染、桥梁隧道工程建设质量和大数据的算法、检验检疫等,就需要政府进行专门监督管理。
如果说走群众路线是政府实施监管第二招的话,第三招就是政府主导建设的各种监管体系与部门了。
跳出审批事前监管、事后责令整改和处罚等传统监管做法,从出台政策与监管体系进化角度看,我们不妨把第三招叫得高大上一些——政府大数据监管。
大家如果去过110指挥中心、社区保安中控,大概知道之前城市治安管理“视频监控+报警系统装置”的。在此基础上,大数据监管,只要发现可疑数据就会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发出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告知后台执法者、安保人员,让其采取相应举措。立足于此,交警部门信息平台升级为“海燕系统”(参见拙作:歪打正着,海燕系统、交通限行居然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重大贡献),就是对交通违法肇事行为实施的大数据监管。
而,今年政务领域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很火的政府多部门联合惩戒和激励了。
一个人,只要涉及到逃税、欠债不还甚至信用卡恶意透支等问题,就很可能会被多个部门纳入“黑名单”,在市场准入、银行信贷、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例如飞机、高铁等方面遭遇“禁止”惩戒。这背后,就是大数据平台分析、共享在发挥作用。
大数据监管已经从概念层面开始落地了,整个靴子落地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家所有耕地的整治和餐桌上的菜肴原材料、油盐酱醋味精等佐料的生产、加工、包装、流通都全部纳入了大数据监管范围,我们餐饮质量无疑会大幅提升的。
全流程责任追溯制度与新技术相结合,开创的新型市场监管时代,政府依然是不折不扣的主角,绝对不能缺位的。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政府强而有力的监管。是不是担当政府、责任政府,关键在此。
发展有为,服务有效,担当尽责,好的政府形象不就如此吗?
(完结)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