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微信原创公众号“老卢庸观”
(一)
近年来,山西经济实在是不景气,GDP全国排位不断后移,发展速度连续经年无法完成预设目标。
2016年下半年,受益于“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煤炭市场供给在行政干预下迅速减少,导致煤炭价格在“紧平衡状态下”一路飙升走高,让灰眉土脸的山西脸色略显红润好看了一些。
这使得2016年GDP增速最终达到4.5%,只比年初预期低了1.5个百分点。尽管1.5个百分点的预期落差在全国已属倒数行列,但对山西而言的确来之不易。
而且,明眼人都知道,即便是这样的成绩也难以长久保持。
原因简单。这些政策是救急性质的而非长效机制,最大的功效是为地方转型综改腾挪出更多的时间,却无法根治山西资源型经济畸重的病症。
(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历经民国、建国、改革开放跨世纪的三大时期,在阎锡山军工和建国后苏联工业项目援建中形成雏形,在薄一波发文让山西支援全国经济建设中得到发展,在21世纪煤炭黄金十年中被市场强化,已积重难返。
要治病,短期吃猛药显然是不行的,需有小火慢工烹小鲜的耐心和立足长远的规划,需有良医愿意长期观察照料,对症下药,久久为功,才能大病痊愈,茂腾腾地茁壮成长,恢复历史上明清晋商走遍天下的荣光。
“十一五”以来,山西一直围绕转型创新谋篇布局,但却难敌煤价高企的红利诱惑,无法深入推进,成了表面文章。
这使得山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局下再次重蹈覆辙经历了上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噩梦——外需极度萎缩、增速断崖下跌、财税吃紧寅吃卯粮、经济惨淡。
如今,距离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去又快十年了,山西依然不能摆脱资源型经济的桎梏,表现出经济发展滞缩、转型综改效果不明显、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同比增速下降等不好的苗头和态势。
显然后危机时代的山西远不如上世纪末那么幸运了。上世纪9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余秋雨先生《抱愧山西》时轻重搭配的产业结构、98金融危机后的煤炭黄金十年,都已远去,如海市蜃楼、南柯一梦,最多是一种美好的追忆。
处于历史最艰难时期的山西这次该何去何从呢?
无数山西人、关心关注山西发展的海内外人士不禁长叹自问或相互探讨。
(三)
面对困境,山西高层开出了药方——改革创新。
这肯定是对的,但关键是怎么办?谁来办?
刚经历中央定位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山西官场,在走马灯式地高层人事更迭下,变得似乎比以往更加保守。
官员观望守成心态增强。
先稳住,“进”的事儿再说,成为一些官员不为外人道的行事准则。
这并不是说官员不干事儿,而是说他们在严峻的政治态势下更谨慎了,看着干,抻着干,与以往争先恐后怕为人后地干、争位子有了云泥之别。
背后有事儿的怕干工作惹出事儿,背后没事儿的怕高层更迭太快摊上事儿。
地方政府主导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下,干部思前想后、无法放开手脚,改革创新的药方在此情形下明显地差强人意了。
(四)
那么,是不是干部队伍放开手脚干就能把改革创新的药方执行好、落实好、彻底扭转山西经济发展窘境呢?
实践看,未必。
“十一五”以来在诸多政府主导转型的政策、工程项目中干部是放开手脚的,但并未取得明显的转型成效。近年来经济的萎靡不振便是最有力的判断标准。
尽管在连续几届党政领导班子携手推进下,山西争取到了国家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转型综改示范区、黄金三角区等政策利好,也制定了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等,为山西下一步发展打造了平台抓手,是有成绩可言的,但显然距离群众的期望、转型目标的实现还相差甚远。
山西多年的转型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体制的力量牵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显然是不够的,至少是成效不显著的。
老办法力有不逮,时代的车轮又滚滚向前把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入数字社会初期的大势下,山西改革创新的药方需要新思路、新办法来适应比以往更复杂、变化更快的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才能有力有效。
数字时代,顺应潮流大势,新思路、新办法就是要依靠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网和数字科技,广泛吸收大众智慧,鼓励引导、推进人民群众深度参与山西经济社会转型综改大业,形成以企业为转型主体、政府和市场协调推进转型发展的良好局面。
说得通俗点就是,确立企业的转型、创新双主体地位,地方党政把主要精力放到人民参与型法治社会、法治市场建设上来,专心致志于为企业提供不断实现优良迭代的营商环境。
(五)
而要想这些新思路、新办法能够有力有效,首先要解决好谁来干及为干事者撑腰鼓劲解除后顾之忧等系列现实问题。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关键,但也需要一个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
结合近年来中央“淡化GDP”发展新思路及2017年春节期间中财办调研山西困难需求的举动来看,处于历史最艰难时期的山西,虽然不再有煤炭黄金十年的资源红利,但可喜地是迎来了一个有史以来最为宽松的宏观发展环境。
长远看,这种宽松的环境如果用好了,其对山西的利好是远大于失去的煤炭黄金十年的。
山西显然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已有些作为。比如近年山西开展万名干部入企帮扶摸底查困、出台人才及干部容错纠错办法新政、成立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等,为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做了不少打基础、接地气、利长远的准备工作。
这些无疑都是山西在新时期立足改革创新的新探索、谋划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尽管这些探索可能还不够成熟,也未能立马取得收获果实,但毕竟已经在路上,也毕竟在尽力地追赶时代步伐、在迎难而上,一以贯之下去,是会十分有益于谁来干、为干事者撑腰鼓劲解除后顾之忧等实际问题解决的。
(六)
改革创新的药方是对的。
积极构建企业为转型创新主体的全民参与型转型综改团队,让企业、政府、人民协调推进转型综改,显然谁来干的问题也明确了。
那,山西下一步该怎么干来落实改革创新呢?
长期关注或研究山西经济的人们会发现一个事实:山西并不是不发展、不进步,自己与自己纵向历史比较总体上还不错,只是相对兄弟省市而言发展慢、进步慢。
什么原因呢?
本文认为主要是受资源型经济制约导致的创新发展资源严重不足、市场机制发育不良造成的。
解决创新发展资源严重不足、市场发育不良的问题就是山西改革创新的突破点所在,也是真刀实枪下猛药的地方。
无论是以往的招商引资、还是今年春节山西向中财办提出的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最大的目的就是通过协调全球资源为山西所用以解决创新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山西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提供科技、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
无论是资源型经济综改试验区、示范区还是新近提出的开发区改革创新,最大的目的是拓展山西经济发展的空间,为下一步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非煤非资源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培育完善市场机制,改变以往市场发育不良的面貌,而做的努力。
显然,意识到问题所在的山西已经动起来了,只不过下药还不够猛或药剂还未完全发挥作用。
(七)
既然山西当下的动作都踩到点上了,那为什么有些人还是感觉山西平步邋遢、不思进取,甚至依然抹黑山西呢?
一来是因为全民参与的转型综改还未展开,人民群众、海内外关注山西发展的人士未能切实参与、充分体会到山西改革创新的进展、成效。
二来是因为与历史上明清时代行走天下的晋商相比,民国以来为煤炭红利所困的山西晋商似乎缺乏了一股子乔致庸“货通天下”闯荡五湖四海的豪迈劲头,走出去发展的力道不足、辐射影响力不够。
三是省内企业“走出去”到省外、到国际上扑腾的官商平台服务能力不足,还有待健全完善。
这三个原因其实也是山西未来需有大作为、能有大作为、大作为后有大收获的领域。
依然是老办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只不过,在数字时代与中国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两大宏观背景下,数字基础设施例如宽带、数据中心等的加快建设与集聚地方中小企业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培育壮大成为了时下重点,变化更快的市场也对地方党政的决策效率、决策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简政放权,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创新型政府,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这是时代的需求,无从回避,只能勇往直前。
山西,大踏步向前走吧,焕发出历史上辉煌晋商遗留在文化、生物基因里的那股子“闯荡、豪迈劲儿”,继承发扬“走西口”的精神,行走天下,结交五湖四海,包容并蓄,奋斗不息,势必能再次谱就一曲“晋善晋美”的市场经济发展大戏,树立新形象,令世人侧目叹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