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亲戚家包馄饨,在拌馅儿。孩子抱着一大摞馄饨皮准备帮她一起包,直接被她轰走了:“你不会包的!”
害怕孩子捣乱添乱,就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是很多家长的心理,包括我也一样。
我对她说:“你让他过来包嘛,多包几次不就会了吗?”
“他想包,我每次都会让他包的。”看来她是愿意让孙子尝试的。
我把孩子叫过来,让他一起包馄饨。可能刚被家长数落完,孩子起初并不愿意:“我不会包的。”
很多人很多时候就是这么脆弱,自己会不会都取决于别人口中,好像别人说我们不会,我们就真不会了。
“试试嘛!”一番鼓励后,孩子答应了。
孩子刚拿起一张馄饨皮。“站旁边点,别挡着我。”她又是一通埋怨。
好不容易说服了自己,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却忘了给足够的耐心。
孩子乖乖站一边,所有的动作都变得小心翼翼。孩子包的馄饨馅儿跑出来了,问怎么办,她不吱声。我站旁指导,孩子包完一个又包了第二个。
第二个馄饨要比第一个包的好看多了。可是包完两个,孩子就不包了。我鼓励孩子继续,他傻傻地站一旁,在思考。
“你看诺,他就是没有耐心。”又一次打击。孩子最终没有继续包下去。
孩子的不作为受了多少被我们否定的影响。
我们以为自己很懂孩子,其实孩子很多行为都是这样被我们“引导”着。
02.
“你做了多少作业?”
“一点点。”
“你看了多少时间电视?”
“大点点。”孩子总是语出惊人,而我们并不关心这些。
“你看×××,他爷爷说一上午都在楼上做作业,写了几篇作文了。你呢?”
平时我们打击自己家的孩子已经够多了,还总是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家的做比较。你说孩子委不委屈。
那些优秀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能歌善舞,成绩还总是名列前茅。反观自己家的孩子,跳舞没有天赋,钢琴坚持不了,成绩也是平平没有进步。头大呀。
你到底爱着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自己家的孩子?
03.
“×××买别墅了。你不是说去年要买房的嘛,怎么到现在还没买?”
……
从小被嫌弃到大,似乎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和别人比,差了不止一点点。
“×××诺,又出去旅游了。”
“×××诺,又跳槽加薪了。”
“×××诺,已经升主管了。”
……
想好好地陪着父母聊聊天,聊不到三句就又把话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了。天就被这么聊死了。
好心的陪伴换来的是数落批评甚至争吵。与其这样,不如不说。和父母的聊天次数和聊天时间也随之越来越少。
谁都喜欢听好话,可我们却常常忘了对自己身边的人说。
04.
我们常常怀疑,父母到底爱不爱我们。
为什么爱我们却总是挑剔我们?为什么爱我们却从来不表扬我们?为什么爱我们却从来不信任我们有能力可以做好?
我们都知道父母爱孩子,但有时这些爱让我们感觉压抑,它的无所不在让我们窒息;有时这些爱让我们感觉恐惧,它让我们畏惧权威仅剩服从。
我们开始思索,到底什么是爱?爱难道不是无条件的嘛?
直到我们自己生为父母,有些人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会了感恩和理解。但也有些人把自己的无为都怪罪在父母身上,化成了怨恨。
庆幸自己生着的年代越来越开明,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甚至花心思去学习。《为何家会伤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正面管教》、《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拥抱》等一系列的书让我们学做父母也理解父母。
给父母的成长多些感恩,给自己的成长多些耐心,给孩子的成长多些鼓励,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