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绘本《阿文的小毯子》时,我就认为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给孩子看的绘本故事书,还是一本给爸爸妈妈看的教育指导书。
阿文是一只小老鼠,他有一条黄色的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欢它。不管去哪里,阿文都会带着小毯子。不管吃什么,阿文都认为他喜欢吃的小毯子也都喜欢吃。隔壁的阿姨看见了,对阿文的爸爸妈妈说阿文长大了,不应该总是带着毯子到处走。她还多次给阿文的爸爸妈妈支招,让他们帮助阿文扔掉小毯子。一次,两次,三次,都不奏效。最后,妈妈想了个办法,把小毯子剪成一块块,做成小手绢,阿文很高兴。现在,阿文去哪都带着一条小手绢。隔壁的阿姨也不再多话了。
阿文有恋物情结,他依恋他的小毯子。读完故事,我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孩子会恋物呢?
孩子产生恋物情结大多数发生在半岁至3岁之间,在两岁时最为强烈,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消失,可视情况给予引导,同时也要警惕是否有自闭倾向。孩子恋物,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有些家长没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对于安全感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把原本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物品的依恋上。还有些家长过早地让孩子独自睡一个房间,并塞给孩子一个毛绒玩具,让孩子抱着毛绒玩具睡觉,这也使孩子对毛绒玩具产生依恋。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需要“物”给予心理依靠,正如故事中的阿文,小毯子在他眼里,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他需要这个好朋友的陪伴。
孩子有恋物情节,该如何引导呢?故事中,隔壁阿姨支的第一招是“毛毯小精灵”,她让阿文的爸爸妈妈告诉阿文:“如果你把小毯子放在枕头下,明天早上,小毯子就不见了,但是毛毯小精灵会留给你一个非常棒的礼物。”可是,阿文把小毯子塞进了裤子里。隔壁阿姨支的第二招是“泡醋”,阿文虽然觉得小毯子闻起来有股怪味道,但一点儿也不在乎,还想办法减轻怪味。隔壁阿姨支的第三招是“直接说不行”,当阿文要求带小毯子去学校时,爸爸妈妈直接说“不行”,阿文伤心得哭个不停。不难发现,这几招越来越“不近人情”,也越来越“治标不治本”。
既然我们知道了孩子恋物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那我们就应该从这方面入手。我们要多拥抱孩子,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是真正地陪孩子玩耍嬉戏,让孩子放松身心,享受与父母相处的愉悦,而不是父母在一边看手机,孩子在一边自个玩)。我们要多赞美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相信父母是可以依靠的。我们要鼓励孩子分享,当孩子能从分享中得到乐趣时,他愿意分享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包括他依恋的“物”。我们要在孩子睡前陪他一段时间,讲故事,说说话,玩个小游戏,让孩子心满意足地进入梦乡。我们要多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人与物,结交新朋友,慢慢地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
可见,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爱与陪伴,一点也不能少。
(2017-7-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