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我成长的大家庭会在这一天实现大团圆,印象里初二的餐桌,菜不是按个计的,是按层算,第一层上各种熟食、凉菜,成年男性开桌推杯换盏;第二层上荤素热炒,孩子们上桌大快朵颐;第三层上炖煮汤羹,此刻全家聚齐,超级团圆饭正式开启。到了天津学习生活以后又知道,初二在天津格外隆重,还有一个专属名字——“姑爷节”。老家的团圆日,天津的姑爷节,这晚饭怎么吃,一时间难住了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1556/dc03868f6abef485.jpg)
我深知,吃饭这种事尤其是特殊日子吃饭,是不能征求意见的,有意见不采纳,态度被质疑,有建议不会做,能力被质疑,所以只能自己琢磨。为难之际,电视里腾讯春节档推出的一部记录片提醒了我——《沸腾吧,火锅!》。对,吃火锅!
吃火锅好处很多,首先是简单,不会让我这个靠脑子做饭的在这样特殊日子砸锅;其次是丰富,只要买得到的,基本都可以放进锅里涮涮凑数;再有就是在特殊时期,新鲜丰富的食材通过火锅展现给妻儿,是对他们很好的安抚。
葱、姜、蒜、八角、香叶、西红柿、大枣、枸杞撑起一个清澈见底的浓汤底;羊肉、对虾、午餐肉、虾滑、蟹棒撑起荤菜半边天;白菜、油菜、茼蒿、红薯、金针菇、木耳、粉丝、玉米这些素菜把桌面铺得满满当当;火锅蘸料为主,再把麻酱、酱油、醋、糖、辣椒油这些家里有的调料都拿来,填补桌面上最后的天窗……
就这么一桌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火锅,吃得家里热气腾腾,吃得一家三口心满意足。这样搭配的火锅在《沸腾吧,火锅》里是找不到的,我觉得不是我的做法无门无派,而是纪录片的编导少写了一集——“家庭火锅”。
做饭和写文章确实很像:特殊的日子,丰富的记忆,复杂的情况让自己不知如何设计时,索性就做最简单的火锅。火锅虽然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又要尽可能丰富,这样才能让唯一的锅、唯一的汤底、唯一的做法不单一。写文章也是一样,常常陷入复杂情景,说着1又要顾及2,还不能忘了3,怕影响到4……这时就要化繁为简,先把非说不可的说清楚。目标明确了,往往又要倒回去,由简入繁,把该说的尽可能都说到、说清楚、说透彻。繁简之间,妙文乃成。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1556/315171e43b19e759.jpg)
《家庭火锅》
“吃顿火锅吧”
一天的慰藉,一周的奔头儿
在家
支起火锅
就是支起隆重
守着见底的清汤
就是守着清闲
把能煮熟的都放进去
就是放进包容
调了又调、越调越多的蘸料
就是调出日子
谢谢你,火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