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藏书是高中购买的。在学校住宿,从一百多的伙食费用,省吃俭用,积攒了27块钱,买下《基督山伯爵》,北京燕山出版社的文学名著系列之一。
而后北京读大学,每年最盼望着地坛的书市,几百家书店书摊,成千上万的书籍,足够爱书人挑选的。
工作后经常去潘家园书市淘书,两排书摊,数十米长。价格也便宜,每次都是大包小包拎回家。
近几年多在网上购买,趁着促销集中购买,可以省下一些人民币。
陆陆续续,藏书的数量由最初的几十本,到了一千本。前几年搬家,装了十个纸箱,五袋子,搬家师傅累得够呛。
年岁渐长,越来越了解社会的运作,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当年深处山村或者校园,借助书籍了解复杂的社会,汲取丰厚的营养。现今江湖飘荡多年,见过形形色色的人,道貌岸然者有之,人面兽心者有之,心地宅厚者有之,热心助人者有之。真实世界的真实生活,有时候比书中描写的更加精彩。
渐渐,书不再具有那么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经由文学的大门,登上哲学的树顶,再攀爬宗教的巅峰,会发现“一览众山小”。固然开卷有益,很多书的境界只是沉迷于日常生活,灯红酒绿,吃吃喝喝,男欢女爱,很少能够在精神层面滋养,已经失去了阅读必要。
藏书的结局也是个大问题。藏书家自己喜欢读书,后代未必喜欢。藏书几万册,最后被当废纸卖到回收站,也是挺可惜的一件事。不如趁自己可以做主,早些妥善安排。
佛家讲看破、放下,人的肉体因为种种因缘聚合,形成思想、感受,总有一天也会因疾病、意外消散。一个人的一生会消耗多少资源呢?恐怕很少人算过。当一本本书,意味着砍掉一棵棵树,知识的高雅也不免沾染植物的哭泣。当然最后承担的,还是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
2020年各种灾害频发,澳大利亚持续数月的大火,目前夺走六十万人性命的新冠病毒,中国南方的滔天洪水,非洲的蝗虫,北极地区破纪录的30度高温,冰川的快速消失,犹如持续不断的警钟声,提醒着整个人类,也许到时候了。
一个禅者,极简主义者,总能够从少的物品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深刻的思考。你占有物品,物品也占有你。你并不一定是你想象中的王者,也许你更加像一个臣服于消费主义浪潮的奴隶。
换一个角度思考,常常得出不同的结论。敲破脑袋里的固定思维,会帮助自己跳出厚重的习惯围墙,站在云端俯瞰渺小的众生。
不单单是书籍,生活中的其他物品也都一样。时常自问:我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物品吗?我所有用的物品有多少是我最喜欢的?
相信疯狂占有、疯狂消费获取的欢乐,同样可以通过减少物品、减少羁绊赢得,而且会更加舒服畅快。
与很多书告别,也是与过去的一段经历告别,减少负担,我们可以轻装上阵,从容走向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