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发生学的角度来探讨审美心理机制的形成和变化。
经验主义者认为审美能力是后天形成的,理性主义者认为审美能力是鲜艳或者先天的。德国古典美学试图在辩证法的基础上统一这两种立场,但其基本倾向仍然是先言论,这是由其坚持的唯心主义立场所决定的。
马克思确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审美经验所包含的注重心理要素并不一定是人类独有的,然而这些要素之所以具备审美的功能,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人类是自己原有的各种心理机制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和改造,从而超越动物的感觉,具有了属于人的本质,而后才逐渐具备了欣赏和感受美的能力。也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各种心理要素的内在属性,更重塑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各要素在本质上相互联系,审美经验才能将其和谐的统一在一起。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其中的同化与调节,对审美心理图式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
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对心态和行为方面的调节是有意识的。对心理结构的调节是无意识的。
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同化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同化的结果,又是调节的产物。在调节的后面有着童话的基础,因为同化不了才需要调节。在童话的后面又有着调节的功能,调节的目的在于同化。
童话的作用在于使人“审”面前能审之美。调节的作用却在于使人“审”面前暂时无法能审之美。
同化使人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使人产生自然而然的反应。调解,却使人打破这种稳定,从而不断的进入新的更高的审美层次。
整个人类审美经验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同化的结果,又是调节的产物。在调节的后面有着同化的基础————因同化不了才需要调节,调节的目的在于同化。在童话的后面又有着调节的功劳————没有调节的童话是非常有限的固步自封的童话。
由于审美经验的产生与发展,总是离不开同化——调节的辩证运动,因此同化——调节率应成为审美经验的生产规律。
自调节审美有他的特殊要求,表现为:
一是有目的与无目的辩证统一。审美从根本上讲是有目的的,因为审美是在意识不到它的终极目的或生存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也不排除人们有时候就是抱着审美的目的去进行审美,如看画展看演出。
二是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主体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会有意识的注意反馈调节。主体在审美欣赏中的反馈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需执着的进行,而是由人的生物仪器在无意识中就完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