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所建的这个射电望远镜,就是大家口中的“中国天眼”,取其英文首字母,也被称为FAST,而南仁东,当之无愧被称为“天眼之父”。
天眼的整体形象,看起来是一口半圆大锅。费尽心思制作这么一口大锅,到底有什么用?
如果用专业一点的语言来表述,天眼的用途就是:将首批观测目标锁定在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边缘,探究恒星起源的秘密。换言之,就是带上望远镜,看看旁边还有谁在。
借助这只“天眼”,天文学家们可以探索宇宙间各种物质流动传递的信息,可以测量各种未知物质的质量构成,可以探索黑洞,甚至可以探索太阳系、银河系之外的生命。
为了建制这个巨大的望远镜,南仁东付出了毕生精力,他放弃了美国和日本的邀请,留在了中国。
要知道,美国给他开出的工资是中国的十几倍,而当时他在日本做客座教授,一天的收入相当于他在中国的一个月。
南仁东要造“天眼”,首先面临的就是选址问题。
巨型望眼镜对选址的要求十分苛刻,首先不能有电磁干扰,所选的地方要够大、够圆,要稳定、不能有地震,不能有溶洞......
为了这个选址,南仁东找到当时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后聂跃平,两人跑了整整11年,翻山越岭,带着上千幅卫星地图,深入到贵州大山中,跑遍了贵州大大小小的洼地,终于从390多个备选洼地中,选出了大窝凼。
其时间之久,过程之复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在这个过程中,南仁东不止一次滑落山坡,有一次甚至差点丢了命。聂跃平则顶着没有经费的困难,10多年没有向南仁东要过一分钱,还到处给他找钱。
有些地方不通车,科考人员去不了,当地政府知道后,马上组织农民修路,没有修路经费,政府只能补给农民们一点粮食和棉花......
即便这样,朴实的大山人民,每每见到有专家来考察,都杀鸡宰羊,拿出家里自酿的土酒热情招待他们。
而比选址更艰难的,是经费问题。因为迟迟不能立项,南仁东一直为钱所困,那些日子有多难,外人无法想象。
南仁东一开始,是想争取国际SKA项目,可是那些发达国家,宁肯把SKA建到非洲去,也不愿意建到中国来。
最初几年的努力失败后,南仁东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SKA项目上,要想发展,必须冲出一条自己的路。
1997年7月,在他的倡导下,中国专家正式提出由我国独立建造一台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望眼镜FAST的设想,两年后的3月,FAST预研究启动。
与此同时,美国的阿雷西博望眼镜不再对外开放,南仁东申请去美国多次被拒签,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在阻止中国建FAST。
随之而来的是一片质疑的声音,美国评价说FAST过时了,国内有人说这是个“钓鱼计划”,连他的老朋友荷兰的一个天文学家也说:“一个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可能做出FAST?
一向低调的南仁东不得不走上《百家讲坛》,为的是扩大的宣传力度,寻求支持。
为了省钱,南仁东火车只坐硬座,旅馆找最便宜的住,请外国专家吃自助餐,他和自己的助理共用一个座位,交替着进去吃,为的是省下一个人的饭钱。
他到处游说,拿着自己的计划书全世界宣传介绍,申请投资,即便是在绿皮车厢里,他也像个推销员一样,逢人就介绍FAST。
2006年11月,FAST各国专家评估意见,汇集到了美国国家天文台台长鲁国镛那里,鲁国镛给出了明确批示:项目可行,建议尽快立项和建设。
那一刻,南仁东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他感激鲁国镛,虽然身为美国天文台台长,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2007年,大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立项,然而,这对于南仁东来说,万里长征刚刚迈出了第一步。
(摘自本人头条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