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湘学的兴起: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

湘学的兴起: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

作者: 陈良心 | 来源:发表于2023-07-13 06:22 被阅读0次

第二章:湘学的兴起——“濂学”开山

在我国发展史上,宋代具有特殊的地位与影响。一是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夫专横局面的再现,曾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减地方将领兵权,规定州郡长官必须由文臣担任,且须“以京、朝官权知”,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一个特有的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二是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强大,少数民族不断发动战争,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与经济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两宋时期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大儒迭起,学派林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艺术相当繁荣的特殊时期。当时的湖南,属于荆湖南路,在洞庭湖之南,离主要战争的地域较远,中原优秀人才不断来到这里,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湖南文化的发展。从此这块“蛮荒”之地才真正进入中国优秀文化的范畴,并开创了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湘学。

湘学是一个标志湖南地区学术传承的学术思想史概念。宋以前湖南地区的学术虽有一定的思想上的连续性和地域上的共同性,但没有明显的传承统绪。具有比较严格的学理和学术传承意义的湘学实际上始于宋代。正是周敦颐创造的“濂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湘学,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之祖。

中国学术史上,有“汉学”与“宋学”之说。“汉学”一词出现于宋代。宋人将汉代经学称为“汉学”。南宋赵师秀诗写道:“辅嗣《易》行无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而“宋学”则是元朝学者对宋人学术的总称,元人文集中多见。广义的汉学不仅指汉代经学,还指清代的考据学。广义的宋学也超出了“宋代学术”的范围,还把元、明、清一些阐释、发挥宋人学术思想的著作也纳入其中。宋学是中国传统儒学(经学)发展到两宋时期的产物,是宋代学者对中国儒家经典认识的学说。宋学是与汉学相对应的概念,汉学是训诂之学,宋学是义理之学。汉学严禀师承,笃守家法,不越雷池一步;宋学疑古惑经,不守传统,敢于创立新说。

湘学不是一般意义的理学分支及其流绪,它对儒学原有实学特征的继承与发扬,以内圣与外王并重、经世致用为突出特点。这一特点早在孔子、曾子、孟子那里,儒学的关怀始终不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一极为现实的目标。周敦颐的濂学正是传承了这一思想特点。后来经过其门人程颢、程颐以及朱熹的努力,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更加发扬光大。而湘学在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更加强了重实学实用的经世致用特征,并且把经世之学与讲求大本大原的天道性命之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湘学的兴起可以说是与宋代理学的兴起同步的,它反映了宋代重建儒家秩序的大背景,同时,也是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一种表现。

第一节 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北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居庐山,筑室莲花峰下的小溪边,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故后人遂称濂溪先生。因宁宗赐谥号元,又称元公。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所谓理学,又称性理之学、心性之学、道学;因其基本上形成于两宋时期,亦有宋学之称。与汉学形成儒家发展史上的重要派别。理学在后来以至清代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基本派别,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前者受到元、明、清各朝统治者的扶植,被奉为官方哲学;后者大体处于儒学在野学派的地位,尤其在清代受到正统学派的长期压抑。周敦颐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辅成赐进士,曾任贺州桂岭县令。不过在周敦颐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日后精研《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周敦颐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郑向当时为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分宁县主簿的职位。后调安南军司理参军,调郴县、桂阳(今汝城)、南昌、虔州等地任州县官吏。周敦颐一生政治地位不高,但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熙宁四年(1071),在他五十五岁时,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熙宁五年(1072),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宋史》认为,“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将周敦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曾到过四川的合州游玩,因此,合州后来成为“濂学”的重要弘扬地,合州的度正不仅修祠纪念他,还编写了《濂溪先生周元公世家》与《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周敦颐的重要资料。

周敦颐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而朱熹更是对周敦推崇备至。淳熙六年(1179),他调任南康知军后,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将他尊为人伦师表。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周敦颐尽管名声很大,但“惜墨如金”,著述不多,流传下来的仅《太极图说》249字、《通书》2832字其他诗文、书简、题记3143字,再加上《太极图》标注24字,共6248字。其中文学著作有1000多字,最知名的是《太极图说》与《爱莲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湘学的兴起: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ip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