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冯学成:《通书》,一部被忽略的文化经典

冯学成:《通书》,一部被忽略的文化经典

作者: 东方政经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15:42 被阅读0次

    一何为《通书》:融合儒释道和易经精髓

    《通书》,是周敦颐读《易经》的心得。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出入儒释道三教,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将其心得写了短短四十章,就是《通书》这本书。这四十章里融通了儒释道的根本精神,把儒释道的智慧与《易经》的读书心得凝结在一起。

    什么是“书”?大家都知道四书五经中有一本叫《尚书》,《尚书》就简称为“书”,是尧舜禹到周代有关天子诸侯治国方略、修身养性文献的汇集。《尚书》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以及道统、法统的起源,是中国历代政权传承的正统所在。中国的治权在哪里?就在尧舜。尧舜生活的时代,没有世袭君主的制度,他们之前是黄帝。所以孔夫子提出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个中华文化的法统。中国二十五史中,虽然政权在一代代更迭,但道统始终不变。这个道统就是从尧舜到禹汤,到文武、到孔夫子所宣传的一套政治和人生的理念。

    后来,“书”的含义又进一步演变。大家都知道《史记》,《史记》这个名字是后人取的,它的原名叫《太史公书》,记载了轩辕黄帝到西汉初年的历史。汉朝有《汉书》,分《前汉书》《后汉书》(三国是分裂的,地方级别,就只能叫《志》);南北朝有宋齐梁陈之书;唐朝有《旧唐书》《新唐书》。到了宋代,薛居正、欧阳修编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的时候,才把“书”变成了“史”。可见,“书”的重要性。“书”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神圣崇高的,是民族精神的凝缩。

    “通”也很重要。现在到处塞车,我们就希望路能通。遇见困难、遇见麻烦、走投无路时,想知道哪里是出路。我的精神通道在哪里?我的情绪通道在哪里?我的事业通道在哪里?怎样才能通向理想?怎样才能通向祥和、富裕、太平、幸福?搞科研、处理麻烦事情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力畅通无碍。搞学问的人,也希望自己融会贯通一门学问,乃至成为通才。通,就是无碍。自己的知觉没有障碍,精神世界没有障碍,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境界!这是生活的艺术,智慧的体现,能力的升华!

    周敦颐先生在读《易经》时做了一份笔记,这份笔记用什么来落名呢?就是《通书》,所以这个名字了不得。以前又叫《易通》,即“读易通书”。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免得大家把它和香港卖的“通书”混淆。那个“通书”是黄历一类的册子,是记录吉凶利否的,和我们学的这个,是完全不同的。

    二、学习《通书》,意在重振中国士(中产阶级)的精神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学习《通书》,的确有特殊的缘起。关于“转型”说来话长,中国这一百多年来都在忙着转型,现在更是时不我待。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不能不向自我改良、向健康的方向转型。目前有关转型的话题、报道、网上讨论也非常多,可谓“百家之言难以陈于纸”。而转型不仅仅是宏观经济、政治上的,也必须落实在每个具体的个人身上,每个个体的精神、文化和心性都应优化、提升。要提升我们的思维半径,提升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思维智慧。所以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提倡一个观念:重振中国的士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此感到骄傲。这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谁承载的?正是中国的士阶层。这个士阶层,第一有教养文化,第二有担当精神,第三有道德使命感。中国古代的士阶层有特殊含义,他们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担扛在肩上。士,既是一个文化概念,还是一个道德概念,还是社会中坚力量群体的集合。

    如今,中华民族发展到这个阶段,近一百年来,很多优秀的传承都被我们扔掉了。为了救亡图存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而小看了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乃至精神遗产。说我们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受西方列强侵略一百多年,有冤有苦,实际上还是一种自卑情绪。中华民族何须对西方自卑?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西方学中国的不少,它们的官僚制度、议会制度向中国学习过;它们科学技术中很多精彩部分(不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还是从中国(《易经》、阴阳五行)来的,只是有些中国人不知道而已。有雅兴的人如果看看西方汉学家写的论中国科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东西,会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还曾这么伟大!我们有十三亿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五千年历史,为什么要自卑?美国才两百多年的历史,莫斯科大公国13世纪末期才从大帐汗国当中独立出来。大帐汗国是钦察汗国瓦解为三个汗国后剩下的部分,钦察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为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次子拔都建立。面对他们,我们为什么自卑?

    所以,我们应回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我们的过去和未来。我所提倡的士精神,还不能停留在古代儒士、隐士的层面上,还要与时俱进。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包括伦理,各个方面都要现代化。士可以从基层到大夫(高级公务员),是社会稳定、繁荣的中坚力量,,他们是社会的脊梁。公务员、企业主,还有白领,都属于士的阶层,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中产阶级。如果大家都自觉地修炼士的精神,我们国家有了一批优秀的精英,中华民族的未来就不可限量。

    在汉代以前,士主要指孔夫子创立的儒学阶层。后来从魏晋南北朝到宋这个漫长时期里,士的概念就不那么明确了。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尤其是唐朝,它的开放包容造成了世界化的文化趋势,比如中华文明大量吸取佛教文化、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亚文化精神。但此时中国主体文化精神也逐渐模糊,甚至有所缺失,这是很多人在欣赏汉唐文化时没有留意到的。真正把中华民族的精神重新提起来,把中华民族的道统和法统重新提起来的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宋代理学。

    《通书》的作者周敦颐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始祖。宋明理学在北宋期间最牛的两位——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周敦颐先生那里学习。周敦颐先生是有道之士,官当得不大,相当于现在地市级法院院长一类的职务,也还在九江一带当过知州,以文官身份统军。他安贫乐道,几乎把自己微薄的俸禄都捐给了乡里乡亲,办义学、办书院。我们看一个人怎样料理自己的事,就可知他的为人。

    宋以来,中国一千年的思想主流就是宋明理学,韩国、日本,甚至越南的很多文化骨架也包含宋明理学的成分。也正是宋明理学的兴起,铸就了宋明清这几代的士大夫精神,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有了主心骨。

    改革开放以来,贫富悬殊加大,社会危机蔓延,移民潮出现,国外也是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占领华尔街……以后,世界怎么办?中国会怎么样?很多人都处于不安彷徨之中。如何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找到自己心性的“定盘星”,使自己对现在、对未来有信心,对外部环境有适应力、把控力,关键还是要提高我们的智慧。很多人没有安全感,如何才能安全?只有把自己的心性料理好才会觉得最安全。如果能优化我们的智慧,美化我们的道德,强化我们的力量,那就非常安全了。因为我们应付危机的能力,对吉凶祸福照料的能力就会无形中大大得到强化。

    现在的人学《易经》,用来搞预测的多,搞风水、看相算命的也不少,他们究竟研究得怎么样?我个人认为,这些预测大师的境界、文化、气质未必高明。

    在大学里,《通书》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研究生的课程,大部分人都不是专职文化工作者,也不研究思想史、哲学史,要学习《通书》有一定的难度。好在我讲的这本《通书》不同于大学教授的讲法,不会去论述本体论、认识论等概念,相信这样大家也没有兴趣。我讲解这本书的时候,尽量贴近大家的生活,贴近大家的工作,贴近大家的心灵,希望与大家能够产生共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冯学成:《通书》,一部被忽略的文化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ha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