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逻辑工具」分解谬误----致所有偏见与歧视

「逻辑工具」分解谬误----致所有偏见与歧视

作者: 性感瓶底儿 | 来源:发表于2017-11-28 12:54 被阅读195次

    我们常常把一个有机整体拆分开,然后细品其中某一个细节到底好在哪里。有时候甚至认为这个「细节」就是影响成败的关键。这也是很多成功学能够存在的基础之一,利用思维的懒惰可对成功的渴望,炮制出只要「这样」就能「那样」的成功路径来慰藉、催眠平凡的大多数。而这样的场景里,大多都存在着「分解谬误」。

    什么是分解谬误?

    我们常常把 对一个有机整体的评价拆分出来,加之在整体的某一个部分身上,并认为这就是这个评价产生的原因。

    举个例子:我觉得杨幂特别美,尤其是眼睛特别好看,笑起来时候甜的不行,最起码三个加号。但是杨幂的眼睛真的好看么?如果这个眼睛放在郭德纲脸上我还会觉得这个眼睛美么?笑起来的时候是觉得甜的不行,还是想上去给他一脚让他离远点。

    这就是「分解谬误」,由于不能将事物整体和部分完全的区隔开,导致我们对「部分」的评价受到了「整体」的影响。

    这个逻辑工具有什么用?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放的「地图炮」、「偏见」、「歧视」都是因为「分解谬误」导致的。

    我们会不会对「女司机」有着天然的鄙视,觉得她们技术不行不认路;我们会不会认为有些地方的男人不够爷们因为他们「骂街两小时从来不动手」;我们会不会觉得某些地方的人天生「能喝酒」,不喝就是不交心;

    可能有人会说,对事物整体观感加之在个人身上,是提高我们认知效率的方法,比如看到老虎冲过来你却不跑,在理性的分析,不能用「老虎吃人」的整体观感来判断这个老虎是否吃人。

    这样思考是有道理的,毕竟在原始时期,理性思考的人的DNA能顺利传下来的也少。。。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乡土社会里因为流动性差导致的「差序格局」越来越弱,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否高效,应该逐渐的转为「能否准确的认知」,而不是「能否认知」。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个案,而是群体多样性的证明,如果我们要对一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轻易的将社会对整个群体的观感加之到某一个人身上,很容易就陷入了分解谬误,顺便还一脚踏入了「歧视」的陷阱。

    最后附一句 公司 CTO 闫哥的金句,脑子留着干啥啊,没事多想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逻辑工具」分解谬误----致所有偏见与歧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is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