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忙着站队,视宽容为人云亦云,而不相信胸有丘壑;
当所有人都忙着偏激,视平和为平庸,而不相信个人修养;
当所有人都在激赏偏激和脏话,认为是真性情;
当所有美德都被认为是伪善,你是否相信还有真正的高尚和善良?
我只不过是想在命运给予的局限之中,不断向上。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1.你会不会享受这种自由?
其实在一个多月前地铁哺乳事件刚刚传播的时候,抛开单薄的是非对错,也不说宽容和理解,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这种行为既不触犯任何法律法规,在道德上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即便是不认同,也只能谴责一下,有人愿意这么做确实是个人的自由。那么,个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这个问题太大,也太深,以我目前的水平,想不通,更说不清。暂且按下不提。
只是想问问自己,也问问正在读文章的你(男士请自行切换到自己的另一半):你,是否会在公共场合不加遮掩地给孩子喂奶?
我的答案是:绝对不会。
确实存在公共场所没有哺乳室等等一系列客观的困难。然而,再困难我们也有解决的办法不是?去车站的卫生间哺乳;随身携带哺乳巾或者丝巾用来遮挡;知道要长时间在外逗留备好奶瓶;实在简陋到什么都没有,还可以背对人群,让旁边女性帮忙遮挡一下……
只要想,我们总有办法可以让自己少一些尴尬,也减轻别人的尴尬。
2.自由与个人修养
除了公共场合哺乳,还有很多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比如站在自动扶梯口,影响别人上下;在公众场所身上有异味;在网上稍有不和便辱骂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找不熟的人借钱或者帮忙……
这些虽说多多少少影响到了别人,但也不严重。
我在上一篇也提到了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宽容而不是一味指责。比如站在自动扶梯口的人不是故意的,只是在等人所以没意识到;在网上辱骂别人的人,可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从小家庭环境不好……
这类小事做与不做都是个人的自由。
但是,自由并不是一切。
康德说: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生而为人,关于怎么活,是需要探索一辈子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在不断突破已有的认知和习惯,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这就是个人追求和修养。
若是每个人都过分看重自身自由,忽视个人修养,无疑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无序,结果就是每个人的自由都会被他人阻碍,所以才会一直以来除了法律还有道德和舆论的存在吧。
自由的环境从来都不是每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建立在每个个体良好的自我约束之上。这样才能给他人,也给自己和后代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更加自由的生存环境。
出现在公共场合把自己收拾干净,尽量不去妨碍到他人;把握好与人相处的分寸,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根据亲疏关系,有应有的礼貌……
只有越来越少人打着自由的幌子去妨碍别人只为自己一时方便,人们才会对“不得已”的特殊情况给予更多包容。
3.主要看气质:你可知有一种气质叫“大妈”
公众号的名称“欢喜”源自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一个自恃过高,故步自封,总是瞧不起别人,又不反思自己言行的人是很难体验到这种欢喜的,只能是沾沾自喜。
这让我想起了现在的“大妈”。
有段时间我一直很纳闷“大妈”为什么突然就从和蔼热情的阿姨,变成了人人厌烦的新物种。而且,同样的年纪,有些人就很适合被称为“大妈”,有些却很难让人叫出这个称呼。
看得多了,就发现备受谴责的“大妈”最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阅历以及靠其形成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去评判别人,却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疏于要求,不去接触新的知识放弃进步。
似乎所有人都讨厌“大妈”,可很多人却又不知不觉中在向“大妈”的气质靠近。
一边在王菲的微博下写上恶毒的评论,一边看着韩剧做着灰姑娘的梦;看到别人体型好就认为是天生的,却制不住自己的手伸向薯片可乐;明明是自己工作偷懒推卸责任,却认为别人升职加薪靠的是讨好领导……
所以,不管什么性别,到没到那个年纪,都该警惕自己的言行变得越来越“大妈”。更可怕的是,明明培育出了“大妈”气质,却还认为自己洞察一切又纯朴率直。
4.当所有美德都被认为是伪善
有这么一段话,应该很多人看到过:
“我纹身、抽烟、喝酒、说脏话,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真正的贱人喜欢装无辜、装清纯、喜欢害羞、喜欢穿粉色衣服。男人肤浅,都只看表面。所以,他们只能错过好姑娘,然后被贱人骗得痛不欲生。只有女人才能看出谁才是真正的婊子。”
我明白这种反差会显得更有魅力。只是,“害羞”“喜欢穿粉色衣服”的姑娘为什么就不能是真清纯?为什么就不能是表里如一的好姑娘?
当所有人都忙着站队,视宽容为人云亦云,而不相信胸有丘壑;
当所有人都忙着偏激,视平和为平庸,而不相信个人修养;
当所有人都在激赏偏激和脏话,认为是真性情;
当所有美德都被认为是伪善,你是否相信还有真正的高尚和善良,就在平凡的表象之下?
初中转学后不久班主任就把我爸叫到学校,让他把我领回家。她说:你家孩子太个性了,我管不了。
走出办公室,我爸对我说:你以为 “个性”是个好词?“有个性”和“个性”是不一样的。说你有个性才是夸你,说你个性是对你不满。
那时我不太理解,后来几年又干了很多让老师们不得安宁的事儿。平时又特别喜欢背离常规;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偏激犀利,所以一直以来被别人认为是个有个性亦或是个性的人。
近几年才渐渐回过劲儿来:所谓个性,所谓真性情,常常无意中就变成了放纵自己的借口。
对自己降低要求,肆无忌惮用言语伤害别人,还认为是率直;懒得思考可以说是“傻白甜”,别人都是“心机婊”;控制不了自己体重可以自称吃货;没有时尚审美可以说是质朴,会打扮的都是“绿茶婊”;……
后来我还被认为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因为我仍旧不喜欢常规。比如大学时跟上一级一起上课,提前修满学分;省吃俭用去舍得花钱去学国画……
只是我学会了节制和约束自己,不再狂妄张扬而是变得越来越内敛。渐渐,我与父母的关系得到缓解;当我放下那些自以为是和小聪明,与别人交流能够更加深入,受益更多。
铺天盖地的鸡汤给了我们很多慰藉和逻辑,让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纹身、吸烟、喝酒、骂脏话”,甚至是“吸毒、偷窃”。只是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做一个表里如一的好姑娘?
5.法律和道德只是偏见,自由的界限在哪里?
最后,还是说说“自由的界限”吧,这个问题怎么也避不开。不过只说说我自己的思考,没有结论。
早一点接触过一些自称“自由主义”(这个定义真的很混乱)的作家的文章,那段时间我以为只要不侵犯他人人身和财产,其他做什么,都应该是个人的自由。
不知道是离以前的简单认知“法律是底线,道德是高线”更进一步地了解自由了,还是说标准变低变堕落了。
这其实也缘于我越来越认识到:法律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和地域的偏见。
法律一直在随着时代变,种族、信仰、国度等不同也大相径庭:比如同性恋婚姻,一夫一妻与一夫多妻,自由恋爱,死刑,计划生育等。法律这条底线尚且如此,道德这条高线的争议更是生活中每天都有。
但是,这种几近无界限的自由,让我觉得矛盾和迷茫。
这种矛盾之下,我选择了对他人的宽容,即不以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去绑架他人,甚至不以现行的法律政策去批判他人(比如所谓“超生”)。
我的选择未必是对的。
加缪的《鼠疫》里有这么一段话:
人有无知和更无知的区别,这就叫道德或不道德,最让人厌恶的不道德是愚昧无知,无知的人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因而自认有权杀人。杀人凶手的心灵是盲目的,而没有远见卓识就不会有真正的善和高尚的爱。
我觉得这就是要对自己要求高一点的缘由。
人总是有所追求的吧,不是追求此,就是追求彼。我相信喜欢欢喜的读者,大多也是跟我一样愿意反思的人。即使不是,也是能够包容别人的人。
我知道自己有局限,也一早承认过无法摆脱偏见。这里引用王小波的话来解释我为什么写这些文章。这里只是我卑微的恳求罢了。
PS:这篇为《批判总是容易的,理解却很难》的续篇,上篇不知为何没有通过首页投稿。请两篇都读完再反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