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生

作者: 清风解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5-13 22:21 被阅读1次

    艺术

    定义:艺术作品是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的形式如: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等等。

    艺术本是把人类形而上的抽象理念用形而下的方式表达并让大部分甚至每个人都能直观感受得到并受到一定层度的影响。

    一个艺术家往往都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有对人生的哲思这些东西包含在了他的作品里,那他的作品则必然影响和改变一个人。

    思想家对艺术的思考

    1、马克思认为: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因而在作品身上感性地凝聚着人的本质即"类"或社会关系(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作品身上看到的不是什么孤立的、抽象的"真理自行设置"或"真理的发生",而是作为"类"的人的建立和发生,是自己和"另一个人"本质上相互同一的证据。

    2、柏拉图对人的驱逐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音乐和诗歌是为培养城邦保卫者服务的,所以艺术必须对培育年轻人的勇敢、真诚、镇静、节制等美德有益,反之,如果诗人和故事家们不加分辨地发挥他们那卓越的模仿才能,满足人的快感,助长人的哀怜癖和感伤癖,逢迎人性中那些无理性的低劣的情欲,

    那么诗人就要被驱逐出理想国了。

    3、亚里士多德为诗的辩护

    有趣的是,亚里士多德从同样的角度出发却是为艺术做辩护的。亚里士多德坚信,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一切科学和艺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善。但美德并不是克制情感的理性,它是既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情感。所以,当观众们在悲剧演出中看到一个好人遭遇到不该遭受的厄运而产生怜悯之心,或者看到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遭遇到生活的厄运而产生恐惧之情时,日常生活中原本柔弱或者冷漠的心灵就会在这种有距离的审美观照中得到适度的锻炼,逐渐培养起适度的情感,这就是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也就是情感净化或者陶冶的作用。

    4、16世纪,意大利著名诗人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写道:“只有那种怡情悦性的,有教育意义的美德、罪恶或其他等等的卓越形象的虚构,这才是诗人的标志。”启蒙运动时的狄德罗也说过:“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真理与美德是艺术的两个朋友”,所以艺术家和批评家首先要做有德行的人。

    5、蔡元培

    教育家蔡元培说得好:“善离了真,不免以恩为善,离了美,不免见善而不能行。”书画、诗歌、音乐等艺术都有格调高低之分。高格调的艺术是艺术家思想与品格的结晶。杰出的艺术家总是以美来统摄真、善,以此指导人生,引领人生。

    总结

    首先,腹有诗书气自发,艺术的熏陶外延在你的谈吐,衣着审美观。眼见的一切皆着你的色彩。再次,潜移默化后,你的一些缺点会被放大的艺术范儿所掩盖,得到一种和谐。如果艺术于你不能飞龙升天,就只有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份子,如果艺术于你可以飞龙腾空,那你的身份和定位就是你的社会价值体现,改变了你的生活和命运。

    艺术无需如实地反映对象,因为“创作者”皆有“成心”;艺术无需如实地反映对象,因为“接受者”皆有“成心”。人都是用各自的主观感觉经验来解释主体与客体是否符合,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主客体是否符合的实际情形必须通过主体的自我认知来加以确定。因此,主、客体并不绝对,而是随主观认识的变化而变化。这也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提供了更大的“自我思考”的“和谐空间”。艺术要以“器”传“道”,贵在启迪心智,发人深省。优秀的作品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帮助人们树立人生目标,明确人生方向。

    审美具有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情感性。这是审美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区别。审美能力结构中,情感的体验和表现都处于审美能力结构的中心地位,它贯穿了整个审美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组织秩序和结构关系的体验和领悟,从而达到对其背后意味的把握。它是以直觉体验的方式不需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感性层面上达到对对象内涵、意味的整体把握,从情感的表现与升华中创造意义和价值。审美能力使人存审美活动巾获得情感的满足,存宙蔓中获得情感的释放与创造性的表达。从而在体验与感受中获得对现实的超越感:直观的视觉外化形式作用于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基于这些不同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这些结论都是有根据的,因此都是合理的。任何已经完成的绘画作品都是一种事实存在,任何人作为思维个体都可以根据这一存在的事实推导出自己的结论,但这一结论不一定是积极的和正面的。

    艺术无需如实地反映对象,因为人(创作者) 皆有“成心”;艺术无需如实地反映对象,因为人(接受者)皆有“成心”。人都是用各自的主观感觉经验来解释主体与客体是否符合,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主客体是否符合的实际情形必须通过主体的自我认知来加以确定。因此,主、客体并不绝对,而是随主观认识的变化而变化。这也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提供了更大的“自我思考”的“和谐空间”。艺术要以“器”传“道”,贵在启迪心智,发人深省。优秀的作品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帮助人们树立人生目标,明确人生方向。

    ��7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术与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jr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