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了之前的方法,父母依然觉得孩子问题很多,那么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每个问题背后一般总是有更深的问题存在,如果我们没有找到更深的问题,而是简单地就问题谈问题,往往不仅问题本身得不到解决,甚至本来不是问题的也变成了问题。
家长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考试考砸了,回到家里,你态度很好地对孩子说:“宝宝,考砸啦?那我们就下次再努力。”可孩子却在那边发脾气。碰到这种情况,父母就会很生气:我都没有批评你,也没有说你什么,你有什么资格回到家里来发脾气呢?或者父母对孩子说:“不要哭,哭没什么用。”但这句话其实也没什么用,因为要他不哭并不解决任何问题,只是把他的情绪压制住,不让他表达出来。
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很重要:为什么他考得不好,父母都没有批评,他还发脾气?如果父母愿意去倾听孩子,会发现很多孩子是因为“懊恼”才发脾气的:觉得自己很努力,明明能做好,却因为一些原因考砸了。所以,他们发脾气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满,是上进的一种表现。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允许孩子发泄情绪,就能接受孩子发脾气了。
有个妈妈一直说,她家的孩子总爱咬指甲。当问这位妈妈:孩子咬指甲大部分是在什么时候?妈妈回答:她做作业、上课、考试都会咬指甲。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在口欲期时的口腔活动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往往是因为压力大才咬指甲的。
如果不能解决孩子的压力,咬指甲这个问题也就不能解决,除非给孩子找到另一个释放压力的方法。父母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支持和帮助。比如我的女儿也曾经因为压力大而咬指甲,我们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后,积极寻找解压的其他方式,同时通过孩子主动涂“苦指甲油”来解决。
拖拉这个问题背后就至少有四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父母的节奏和孩子的节奏不一样。由于孩子的能力还没有到位,他做事时的确需要更长的时间,可是家长的脑海里有一个所谓的“正常的孩子”,或者“别人家的孩子”,认为完成这项作业根本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孩子完全可以在更短的时间来完成。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可能不是性格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年龄段,他没有家长想象的那样快速。
这种情况就需要家长来调节一下。别人家的孩子有可能1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但你家的孩子可能手腕力量没有发展起来,他过去的训练不够,或者做这项作业本身的节奏跟你想象的不一样,所以就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你脑子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是40个孩子里面少有的完成作业比较快速的,绝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这么快。
而且你还会发现,不仅仅是做作业,孩子早上起床或者吃饭,都很慢。尤其是早上起床时,你觉得明明可以更快出门,孩子却还要这里动一动,那里动一动,于是你就特别着急。如果这些情况都有,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妈妈或爸爸的节奏和孩子的节奏不吻合,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爸爸妈妈调节,你要放慢你的节奏,去跟着孩子的节奏前进。如果这时再用上优势累积教育法里的正面标签法,当看到孩子某一次的速度很快,完成得也很好的时候,就去表扬孩子,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了。
第二种是某一个点对孩子来讲难度太高了,他真的做不到。对家长来讲,某个题目特别容易,但难度却超过了孩子目前年龄所能接受的程度。我们在“优势累积”的课堂上,给学员们看过一段采访孩子的视频,其中一个孩子就说:“爸爸,这道题我实在做不出来!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我就很慢,你不要着急!”孩子就讲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注意的就不是这道题该怎么做,而要允许孩子不断地探索,而且就算这次做对了下次还会再做错,孩子需要反反复复去尝试。更重要的是,我们真正要用观察的方法去看孩子在哪个点上碰到困难了,我们怎么能帮到他;在哪个点上他做对了,我们需要及时地对他可复制的正确行为进行肯定。
第三种是孩子叛逆,和父母对着干,每次父母希望他快一点,他就通过慢一点来寻找存在感。你叫他早起,他一定要慢慢起来;你让他快点做作业,他偏偏消磨时间,不好好做。如果是由于孩子叛逆而导致的父母眼里的“拖拉”,这和前面两种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种拖拉背后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归属感出了问题,而不是动作快慢的问题,是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的后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调整亲子关系。
第四种是孩子真的是性格比较慢,做事情比较细致、追求完美,所以他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那这种情况其实也不是所谓的拖拉。
因此我们要问:到底什么是拖拉?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好定义,不同的孩子可能都会被父母抱怨拖拉,但背后的问题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和记录,父母可能会更好地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关键。
问题背后一定有问题,只有父母愿意多观察,思考,积极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才不会误解孩子,才不会那么轻易地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才能真正帮孩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