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最痛快的一次读书是小学时的一个暑假,在姥姥家,从废旧的铁箱子里翻出了舅舅放置很久的书,有课本,有诗集还有小说。其中有一部是《书剑恩仇录》,昏黄的纸张上细密的小字,看起来有点费劲,但却异常引人入胜。至今还忘不了香香公主死后化作一滩碧血带给我的️震撼,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得文字如同响雷炸在心里的感觉,连屋外盛夏的燥热和聒噪的蝉鸣都遥远了。
还有半本宋词选集,那时尚不知道注意是谁选编的,只记得词句写得神秘莫名,读起来长长短短,有种说不清楚的美。最美的是翻着翻着,居然翻出夹得平平的几角纸币,让我欢喜异常。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这几角钱就是最直观的读书的意义。后来再翻一些旧书的时候,还盼望着能不期然翻出钱来。
后来虽然不会再翻出钱,但遇到好书,获得的那种满足与愉悦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翻书翻到钱的心情。
初中时因为爱读书,被老师选为读书推荐官,每周负责给大家推荐一次书。在这个活动的促使下我表现得比别的同学更爱看书,以读得多为荣,以此作为一个平凡女孩的青春期的炫耀。
高中时,我曾给自己定下每周读一本名著的目标,由于目标过大,最后不了了之。
那段时间我的生活非常纯粹,从早到晚的学习之余,还要扣出时间来读读枕边放的书。每周六下午半天的时间,先完澡,带着淡淡的护发素的香味,我会去学校外的新华书店免费看书,店员虽然不大友好,还没到拉下脸赶人的地步。我会挑一本封面和书名最吸引我的,然后找个角落蹲下来读。那时爱看一些抒情的散文和诗歌,洁白的纸页上疏疏落落地印着铅字,如同敲开心灵之门的密码,带我领悟情绪的多端和复杂。我读完常觉得惆怅,心里像汪着一包泪,看世界的眼光都深沉哀怨了不少。
当然,书不好看的时候,就会觉得腿麻,为了不引起店员的讨厌,也尽量不走动换书。因为靠着学校,书又很贵,所以店里看书的学生很多,买书的几乎没有。店里的音乐也从一开始舒缓的轻音乐逐渐换成了铿锵的节奏,仿佛在催促着我们快点走。但对于没有什么钱的我们来说,闹中取静的功夫是很深的。
大概路子是对的,我的文科成绩总是遥遥领先,高考后毫无悬念地选择了中文。读大学时,自卑与落差将我从人群中放逐了,能接纳我并安置我的就是图书馆。这一时期,我随着老师推荐的脚步疯狂地读中外小说,图书借阅量总是排名在前。但是除了热热闹闹地忙一通,好像并没有什么收获。至今不敢说对一些小说有什么心得。我更自卑了,因为反思。
那时的自卑和焦虑总是日夜缠着我,我无力面对自己,也无法给自己提供一个出路。于是读研。好像在所有的文学形式里,只有诗词能让我平静。如同儿时读的那半本诗词,唯美是其形,超脱才是其内核精神。我读唐诗,读宋词,读小品文,从华美与平实中解读人生,从山水人情中领悟淡然真味。我的自卑消失了,所有的拘束也仿佛消融的冰随着时间慢慢流逝了,我如同再次从旧书中翻出了珍贵的钱币。
现在读书是我的一大快乐。我不会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来标榜自己,也不会奢望能将“读书”转化为生产力,变现,我更不会为了做学术评职称而去读书。对于天地来说,我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的快乐很重要,而读书是我快乐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喜欢读书但也不会被读书钳制。有时间时便读,没有时间便不读;想读书时就读,不想读书便不读。
我生了两个孩子,当了三年高中生的班主任,读书不能说不是奢侈,而那几年也是我读书最多的几年。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居然没有读什么书,我也因此常被身边人惊叹,甚至议论道:你看,生活还是让你不得不舍弃自己吧。
而我想说的是,能不能读书真不是生活给的考验,是你的内心想不想为。我也不会自责没有读书,如果我因为不能读书就痛苦,那我以前的书岂不是白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