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独自生活
自1970年以来,独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形成了一种新的离家独立的形式。在近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开始将独自居住看作成家立业前的一个重要过渡期,在大城市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独自居住有其特定优势,独居保证了两性生活上的自由,并扩大了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令年轻人有足够的时间成长成熟并寻找真正的浪漫真爱。
独居这种生活方式为何开始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它又是如何从一种失败的社会生活现象转变为成年的标志,以及个人成功的象征?
个人主义
现代派将独居当做一种高效而实用的经验,这种观点拥有足够的历史基础,其根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古埃及以及古叙利亚的寺院传统,根据寺院教条,离群索居是通往神识的最有效方法,然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隐士是真正,离群索居的,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当代城市生活的各种传统。
城市文化的兴起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小镇生活不仅对个人加以限制,同样也限制了个体与外界关系中的独立性以及其内心的差异化特点,以至于现代人在小镇环境中,甚至会觉得无法呼吸;而城市恰恰相反,城市扩大了个人的视野,为个人提供了社交进化的可能。
对于19与20世纪转折之际的城市居民而言,从家庭的禁锢中,宗教传统的约束和小镇邻里的监视中解放出来,确实令人振奋。如今在回顾所有这些变革,找个住处独自生活,似乎并不显得多么特殊或极端,但在19与20世纪之交的那个年代,独居作为一种履行个人社会自由的行为,仍然被大多数人视为大胆且叛逆。
到了20世纪20年代,建筑商们将越来越多的单户家庭住宅,以及出租楼宇,改造为一房或两房公寓,这一次不仅仅是男人,女性也蜂拥而来,住进了这些公寓。女性在就业市场,寻找工作,是这种自我实现的一个关键,工作,赋予女性一定程度上的财政自主权,并打破了家庭对于他们的束缚。
此后十年间,原本由家庭构成的,城市社会,正蜕变成一个属于成年人,尤其是单身男女的庞大游乐场,越来越多的先锋人物选择了独居生活,而城市中的其他人以快速的步伐紧随其后。
一个人可以同时过着高度社交化的生活,而有保留,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这一层被认为古怪而难以理解的现象,如今变得确实可行而诱人。
20世纪20到50年代,在年轻人中早早结婚进入家庭生活,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做法,但同一时期,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和西雅图这些大都市,另一种全新的,摩登而独立的单身生活正在萌芽,这些自称为新女性的解放者,站在了社会变革的最前沿。
越来越多受过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快的融入职场。虽然女性的薪酬远远低于男性,但迅速的进入劳动力市场,令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易于实现个体独立。
在同一时期,另一个新兴的文化运动中,鼓动男性也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彻底推翻婚姻和家庭,享受全新的单身汉生活,花花公子杂志正是这文化,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20世纪70年代,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从服务行业的快速成长中获益,这些服务包括家居清洁,照顾孩子,看护老人,送外卖,甚至干洗服务。
这种转型并不单纯是由女性进入职场而引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标准也成为也为此推波助澜,人们到了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关注自我是与照顾家庭同样重要的义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住房市场也促进了人们寻求独立自主的需求。与人口增长相比,房屋的储备数量增长得更快。未婚成年人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在大都市中寻找自己的公寓住所的机会。在20世纪70年代,独居人口的家庭数量,以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的,速度飞速增长,到了1980年是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1800万,到今天,美国已有超过500万,35岁以下的成年人独自居住。
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变化——挂钥匙的孩子和家庭中单独的卧室的普遍化
传统上,大多数家庭中的孩子不是以父母,就是以兄弟姐妹住在同一间,房屋里。但随着美国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房屋面积逐渐增长,对许多中产,阶级家长而言,如果不能为每个孩子都准备一间单独的卧室,实在是为人父母上的失职。
同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郊区,由于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工作日都必须双方外出工作,孩子们也更经常的独自在家,自己准备点心和正餐,并安排打发自己的课余时间。
挂钥匙的孩子和家庭中单独的卧室的普遍化,正形成一种国际趋势。家庭规模的急剧减少,家庭住房面积的增加,以及公寓住房的兴起,改变着我们的社会,20世纪后期的所有发达世界国家中,人们既可以选择与家人住在一起,也完全具备了独自生活的条件。
与越来越普及的独立儿童卧室一样,另一文化变革同样引人注目,儿童心理学家向父母提出帮助婴儿入睡的新建议,在众多建议中,特别提出,父母应当让新生儿呆在自己的房间,让婴儿学会独立入睡。数百万美国人,采用此种方法锻炼培养自己的子女,这使得美国的下一代人口变得更适应,也更善于独处。
经历拥有私人卧室和大量独处时间的成长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保持这种自由的状态,即便当他们离家去上大学时。拥有一个独立的单人住所之间,如今已具备了深刻的文化含义,对于现代的年轻人而言,这就是告别第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的转折点。
第二章 独自生活的能力
通常,在长大成人之前,很少有人会有独自生活的经验,这意味着那些开始独居生活的人们会很快的发现,他们必须学习适应这种新生活。
虽然每个人培养独立能力的经验都各具特色,但社会不再将独居视为人生失败的象征。年轻的单身主义者,将独居视为特立独行与成功的标志,将独居当作一种在个人发展,尤其是职业发展上的投资。
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于那些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充满抱负的年轻专业人士而言,二三十岁确实不是结婚成家的好时机,相反,这是投身学校和工作的最佳时机,并希冀能因此而有所作为。当你没有一个彼此承担责任和承诺的伴侣时,这些都会容易一些,而当你独自生活时,一切就更简单。这就是现代经济繁荣的代价,职场的年轻人做出不同寻常的牺牲。
尽管人们常常将独居和与世隔绝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情况恰恰相反,通常独自生活的人们的社交生活是过度扩张的,加上他们在数字媒体上的高度活跃,反而更为忙碌。
历史上独居生活的兴起,引发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单身者购买的房产数量急剧上升,引发了法律变革。美国国会于1975年通过了平等信用机会法令,禁止以贷款者的性别或婚姻状况为由,拒绝贷款申请。
45岁以下的单身女性,购房者的数量增长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今时今日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了高等教育,也比以往任何年代更确立了自己在职场与事业上的成功。但这并非是单身女性成为房地产房产市场最快速增长的购买者的唯一原因。
对于30多岁或40出头的单身女性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将购置房产视为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转型标志,这是一种给自己以及他人发出的信号,代表他们准备开始投资自身了。
但三四十岁依然独居的女性,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无论是偶然还是刻意选择了单身,进入30岁以后,能否以及如何找到人生伴侣并生育自己的孩子,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大多数年轻人都将独自生活看作人生的一个阶段,而非终点,并充满激情的面对由此而来的各种挑战,无论他们是否正积极的寻找自己的人生伴侣,他们都期望有朝一日能找到自己的伴侣,并步入婚姻的殿堂。但他们都曾有很长的时间独自生活。
对那些既想要维持独自生活,但也想给别人以照顾,更避免孤独感的人而言,还有一个更为普遍的选择,养一只宠物。
年轻人都不避讳单身独居生活的艰辛,但他们是成熟的,面对独居生活带来的种种挑战,并往往成功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年轻人们可以也确实学会了在没有家庭伴侣的情况下独自生活。
第三章 分离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的统计,今天,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经历过离婚。数百万从未计划过独自生活的人们,如今面临着独居的生活。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人更愿意给婚姻第二次机会,但总的来说,再婚率在20世纪下半叶急剧下降。这么多人放弃了婚姻,选择余生都独自生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是现代女性已经从传统的经济剥削和性约束中被解放了出来,她们可以摆脱那些不被感激、不被重视、无报酬的家庭责任,可以更关注自身的需求;另一个原因是,男性逐渐幻想着一种更具冒险精神的性生活。
当代都市蓬勃发展的单身文化,给那些与配偶分开的人们带来丰富的社交和个体激励的机会,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独自生活都是一种具有诱惑力的方式,以实现所有这些期望。
但他们确实感受到婚姻带来的种种益处,分居中的女性往往会强调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但亲密的关系的价值,婚姻当然也带来经济上的好处;离婚的男性则倾向于将婚姻带来的好处归纳为一些其他奢侈品。但许多单身女性都抱怨,那些愿意在同龄女性中寻找伴侣,而非只追求年轻女性的单身男士很少见。相较找不到伴侣,中年离婚人士更惧怕再一次失败的婚姻。
那些离婚后搬出去自己独居的女性的生活中,朋友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这个城市独居者越来越多的时代里,找一个和自己境况相似的人分享心情,也变得比以往容易。在互联网上,独居人士正使用社交网络来认识新朋友,找到新的人生伴侣,或者与有相同兴趣的人们一起活动,当代都市充满了单身和独居人士,他们重塑社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环境,而在这些亚文化环境中,独居者不再感到被边缘化,甚至不再感到孤单。
孤独感是另外一个问题,无论离婚与否,人们仍然很难摆脱孤独感。孤独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所谓独居导致孤独,这样的观点并不受赞成。
从过往的经历看,婚姻确实有益于养育孩子,创建社区,并建立强大的社会纽带,但这些婚姻的一处往往是建立在女性付出代价的基础上的,对今日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婚姻也很好。对于那些经历过失败的婚姻的人们而言,独居带来的痛苦更少。
许多离异男士都认为自己积极的融入社会,他们也许不像女性女朋友们接触良多,但他们在约会和性生活上更为活跃,组织生活带来的乐趣和自由,令他们对进入另一段认真的两性关系,完全失去了兴趣。
离婚女性则对朋友和家人带来的震慑更有信心,其中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们辛苦建立并维持这种支援系统。相对于男性成年的女性,往往对于他人的需求更为敏感,也更具同理心,他们同时也是更为积极的社交活动策划者,因而即便当他们的婚姻崩坏之后,这种社交网络也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获得支持。
第四章 自我保护
独居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但同时独居也会危及个体本身。
无论是否独自生活,大多数人都置身于一个或多个社交圈中。独自生活是一种缓冲巨大的社会压力,尤其是职业压力的方法。毫无疑问,独自生活这种策略,对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和贫穷的普通阶级而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更多是精神上的健康,而后者更在意身体健康。
对于那些经济上有保障,日程繁忙,拥有丰富社交生活的人而言,独居可能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因为独居既保证了隐私,也提供了自我复原以及个人发展的机会。这是一种自我修复时的再生,而绝非与世隔绝的孤独体验。
但对于那些弱势群体而言,独居往往会导致一种危险的状态,社会学家称之为防御性的个人主义,即对其他人和机构组织的不信任,并终将导致对自身的不确信。
弱势独居群体的人数,自1970年以来一直稳步增长。独自生活,为他们提供了重新站稳脚跟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但也剥夺了他们急需的社会支持和关怀。尽管贫穷的人群对重新找到一个伴侣或与其他社区成员联系,表现出一种抽象的兴趣,但现实的阻碍总是令他们望而却步,于是保持独立依然是他们的优先选择,但结果往往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离群索居,剥夺了贫穷的单身人士在工作社交圈以及潜在的社会资源中获得帮助的可能,于是他们的压力增加,健康受损,进而不得不面对更为严重的孤立和痛苦的威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