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塾教育的因材施教(三)

家塾教育的因材施教(三)

作者: 英华奶爸 | 来源:发表于2018-11-22 18:59 被阅读0次

上两回讲了古代私塾教育的因材施教对我家家塾教育的启发。今天来细谈一下私塾教育的礼教以及对当代儿童的意义。同样先节选几段徐健顺老师的《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

“礼教不是礼仪,‘人而不仁如礼何?’礼是内心对生命的尊重。礼仪可以从权,也可以与时俱进,但内心的真诚不可磨灭。那么说来,就完全不必恢复汉礼了,只要我们真诚,就现在的礼也罢。然而,非也。与时俱进的意思,不是存在即合理。问题是现在的礼有问题。一来太少,二来太乱,三来太重表面,四来太与中国文化无关,所以,还是要研究汉礼,以资借鉴。”

“礼教者,非宗教也,乃指‘礼’的教育。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可以看成是孔子主张的教育顺序吧。”

““礼”是对生命的尊重。在‘礼’的背后有‘仁’。仁者爱人,所以仁者无敌,无敌就是立。所以吃人的都不是礼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是礼教,‘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才是。溜须拍马、八面玲珑不是礼教,‘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才是。以德报怨不是礼教,‘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

礼教教的是礼仪,是生活常识和待人接物的规矩,但更重要的,或者说真正的目的,是教授对生命的尊重,对别人的,也是对自己的。“三礼”,尤其是《礼记》,是后世礼教的经典范本。

《礼记》说礼,从胎教开始。其理念和今天的胎教是一致的,但更重内心精神的正。今天很多地方在推《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主要就是来自《礼记》。这中间还有一个过渡,就是朱熹的《小学》。

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主流认为,儿童的教育,以正心为主,所谓“童蒙养正”。

就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但不一定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还不能理解。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性就是正的,长大才好继续培养。当然儒家的另一派则认为童心最真,人性本善,开发此童真,就可达到心正,过分约束,反而失去了真性情。《弟子规》是主流派。”

“以《弟子规》为代表的蒙学礼教课本,首先教的都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生命的尊重。首先是对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做父母的都知道,儿女受伤生病,最心痛的是父母,恨不能以身相代。孝敬父母,首先是照顾好自己。所以《二十四孝》非正宗也。照顾好自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是互帮互助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要从小养成,习惯成自然,是最好的。”

“所以有理想的人生,就会处理各种情况,面对各种困难挫折,而不慌乱、不颓废。纵观历史,中国儒士不自杀。有被逼死的,但没有主动死的。屈原自沉,他不是儒士。谭嗣同自杀,他已经不是儒士。谭嗣同是自杀的,他留诗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就是明确告诉世人,他是自杀的。他自投罗网,因为两千多年没有儒士自杀了,他要用鲜血唤醒国人。此后陈天华、秋瑾等等一大批人,都是自杀的或变相自杀的。到了今天,考个不及格就自杀,失个恋就自杀,甚至老师批评一下就自杀,这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人生的宝贵,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父母们,老师们,这是我们最不想看见的,不是吗?看到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我爱你’就是‘我恨你’。因为我爱你,凭什么你敢不爱我?因为我对你好,凭什么你敢对我不好?凭什么爱过我又敢去爱别人?这种态度被叫做“爱”,而且在媒体和娱乐界广泛传播。这不是爱,爱首先是尊重。因为没有理想,没有对自己生命的肯定,对别人生命的慈悲,所以才有这些现象,还有无数令人扼腕的现象。”

对于《弟子规》传递的是“尊重”二字的观点,我也比较赞同。虽然目前国内对《弟子规》有很多诟病。有些甚至认为不值得一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前的教法过于注重形式。如果只有形,没有神,热情一过,时间一久,难免落到进行不下去的地步。或者虽然表面上在做,但心口不一,反而助长了虚伪的一面。

可以理解《弟子规》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不能否认它的积极意义。尤其是作为蒙书,教小朋友一点具体的礼仪规范,待人接物的态度,它不失为一部有用的教材。另外对于中文学习来说,由于它是清人所写,其语言基本白话。孩子很容易理解。比起《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可以作为孩童中文学习路上的第一本书。古人入小学,先学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是礼,是态度。态度端正了,举止得体了,再开始学文化。弟子规就是教孩子礼仪规范的,所以是应该学的第一步。而对于海外的孩子,学习《弟子规》的意义就更大了。西式的教育重自由,自信,个人意志。不是说不好,但一不留神,容易培养出自我,自负,夸夸其谈之辈。笔者在英国金融业著名投行供职多年,就见识过好多这样的年轻人。《弟子规》传达给孩子的是恭敬的态度,对人,对事,对物。无论哪个时代,东方还是西方,试问,哪一个人不喜欢被人尊重,被人恭敬对待?恭敬不等于奴才。能尊重他人,他事,他物的,才能自重自爱并且得到被尊重。

相关文章

  • 家塾教育的因材施教(三)

    上两回讲了古代私塾教育的因材施教对我家家塾教育的启发。今天来细谈一下私塾教育的礼教以及对当代儿童的意义。同样先节选...

  • 家塾教育的因材施教(一)

    连续转载了前辈对于非学校教育的探索总结,我想利用这篇稿子来说说我家具体的教育方式。 我家对中文学习一直非常重视。我...

  • 家塾教育的因材施教(四)

    家塾教育—诗教 小孩子都喜欢有韵律的东西。无论东西方,都鼓励小孩读诗。最近我们家里在学习吟诵,学习之余,隔三差五的...

  • 家塾教育的因材施教(二)

    ——续上篇 “古人授课的第三步,叫复讲。这又是中国教育天下第一的秘诀之一。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举手告知学生,于是...

  • 家塾教育的因材施教(五)

    上周聊到千家诗。学诗一定不能没了吟诵。像现在这样朗诵着读诗只是近一百年的事情。古人是吟诵的。吟诵不光可以读诗,还可...

  • 家塾教育随笔三

    在北京短暂地停留了两天后,因为爸爸要去广州参加另一个课程,我们全家一起奔赴了广州。这次选择坐高铁南下,一路9个多小...

  • 随适化个性教育观解析连载[三]

    随适化个性教育之不同于因材施教 [三] 随适化个性教育不同于因材施教。首先,随适化个性教育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考试中...

  • 家塾教育 20180503

    期待已久的三字经学习终于拉开了帷幕。一周前尝试让姐弟俩背“人之初”三字的音,形,义,感觉挺顺利。前几天复习了一下,...

  • 周柏清第一周通话记录小结(2018.3.25)

    回首走进新教育已满三年了,周柏清2015.4入读谦一家馆,去年(2017.5)到和正家塾,在家塾两位敖老师的鼓励下...

  • 中国文化绝学之“天才孩子教育之道”

    四大主题: 第一,教育问题现象论述举例。 第二,鬼谷三才绝学。 第三,因材施教。 第四,教育的本质之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塾教育的因材施教(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qr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