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这个世界上最努力生活的人,柳比歇夫肯定榜上有名。
他56年如一日地诚恳记下自己所花费的时间,并且每周、每月、每年、每五年都会做一次统计。如此自律的结果是,在他的一生中,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涉及生物分类学、昆虫学、分散分析等,他探讨的主题涉及地蚤、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进化论、昆虫学等,他还写过很多科学家的回忆录。
我被震撼了。一个人真的可以孜孜不倦、不费一日地投入于这广博的兴趣中,并让自己成为一个活标本么?
而按照书中的记载,他也没有落下娱乐时间,看的小说、话剧,旅的行,甚至睡的觉,都在普罗大众的平均之上。
他算出来自己每一日投入工作的纯时间是5个多小时,状态差一点的时候是四个多小时。这里所谓的纯时间,是刨除了发呆、走神、被打断的时间,是完全投入于有价值的事情的时间。
我一开始不太确定,觉得五个多小时并不算很多呀。于是就拿自己做实验记录了两天投身于翻译的时间。结果太让我汗颜了。在我有意识地让自己集中精神翻译,并做记录的时候,发现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要么宝宝醒了或哭了,要么我妈来房间了,要么电话来了,要么我要泡个咖啡,要么我想看看微信,要么我想到什么事情没做……
结果,一天下来,通过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地拼凑和累积,我真正投入翻译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而即便是这零碎的时间,也让我完成了近4000字。第二天我继续拿自己做实验,一天下来出来的数字十分接近前一天的。
所以我开始认识到柳比歇夫每天5小时的投入力度有多大。更难得的是,他能稳定地投入时间,据书里的记载,即便儿子去世、发生战争这样的大事,都没有让他的时间停下来。此时我心里面有一个画面:他多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啊!
然而在作者之后的描述里,我知道他如常人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丧子之痛,在大量的书信里他表达了这一点。那么雷打不动的时间投入,只能用恐怖的自律来形容了。
而驱动他这么做的,毋宁说是因为他心中伟大的目标。他期待自己有生之年能做生物的分类工作,后来发现这个目标太遥不可及,改成了昆虫,之后发现昆虫学还是太庞大,由改成了专注地蚤……即便如此勤奋,当他去世的时候,还是没有完成他自己期待要完成的目标。他是带着些许遗憾离开的。
柳比歇夫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知道被使命感驱动,每日保持5小时以内的投入,就能累计有丰硕的成果。即便达不到他的千分之一,这致力于目标的几个小时,也可以让我每日睡觉时问心无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