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读书志
再不生气,我们就要憋死了

再不生气,我们就要憋死了

作者: 苑燕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08:21 被阅读157次

    俗话说:气大伤身,伟大的祖先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劝阻人们不要生气的民间智慧,比如《莫生气》。提起生气,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伤身体、伤和气,久而久之生气越来越不被允许,一个经常生气的人会被人们指责为小气的人,我们越来越不敢生气,但是不生气真的是万事大吉吗?不生气事情都会得到解决吗?不生气身体会健康吗?不生气周围的人都会对你交口称赞吗?

    好像并不是。

    更多的时候,事情不会得到解决,没有生出来的气憋在心里久而久之郁结直到有一天来一次大爆发,我们沦落为别人眼中的老好人,再也没有人把我们放在眼里,听下我们的建议,因为反正你又不会生气,听不听你的建议也就无关紧要了。这么看来生气是必须的,而且要敢于和善于生气。人们常常认为生气无用,是因为很多时候生气了,事情反而看起来更糟,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使事情更糟的原因是生气的方法方式出了问题,而不是生气本身不对,人们弄错了因果,所以就认为是生气无用了。那有没有人告诉我们生气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样的呢?

    这世上还真有一本教人如何生气的书。

    《谁说我们不能生气》作者福田健

    这本书名叫做《谁说我们不能生气》,作者是日本情绪管理大师福田健。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腰封上那句:做个理直气壮的强人,不做忍气吐声的好人、该生气就生气,该出手就出手!瞬间觉得真的是出了口恶气,终于有人让我们说生气就生气了,我们憋的太久了,再不生气,我们就快憋死了。当然,福田健大师说的该生气就生气,可不是一味的指责、发火,那只能叫做发泄情绪而不是生气。在作者福田健看来生气是一种双向沟通,生气的目的是为了想改善现状,使事情变得更好。

    福田健从我们日常对生气的误解出发,剖析了生气带给我们的好处,让我们正确认识生气,然后从生气之前、生气之中、生气之后三方面告诉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生气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敢于并善于生气,让生气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那如何将生气变成一件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武器,而不是单纯的发泄情绪呢?

    第一:生气的预演:生气是可以设置的

    看到这里,很多小伙伴就笑了,这也太扯了吧,如果连生气都可以设置,那我直接设置成不生气好了。在这里设置生气的意思是该生气的时候生气,不该斤斤计较的时候就不要计较,这是一个看事下碟还有度的问题,把握不好事情就会变遭。

    我们常说不要生气其实潜台词是不能生气,不能生气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生了不该生的气,另一个就是对他人的反击无力回答,久而久之我们就觉得生气无用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知道自己经常对什么事情生气。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很多事情别人看来无关紧要,但是可能就是触犯了你的底线,所以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你自己的底线和生气的点是什么。


    笔记

    比如你很讨厌别人动你的头发,对于你来说,头发就是“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那就请明白无误的告诉对方这是你的底线,如果对方不以为意,再次触碰,你就要生气,告诉他们你是认真的,时间久了,周围的朋友和同事会知道你的“脾气性格”,也就不会再触碰你的底线了,这样以后同样的事情就会变得少了,这样的“原则”有时候是生气帮我们捍卫的,这只是拿头发举了个例子,其他的事情也一样,对于你自己的底线你要坚决的守护,也许刚开始大家会对你有点小非议,但是事情一开始就定好,绝对有利于你以后事情的开展。

    知道什么事情经常惹毛自己也有利于我们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在小事上斤斤计较,有些生气是无关紧要的,不要让自己情绪化,不要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时事情上。
    如何做呢?观察和记录。

    当自己因为某一件事情生气,你要先让自己冷静下,可以做几个深呼吸或者离开一会做个简单的运动或者用纸笔记录下你生气的内容,你可以写一下为什么生气、和谁,是很生气还是比较生气?通过观察和记录可以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舒缓心情,一个是整理生气的内容。通过这些,我们可以避免因为生气头脑混乱,一股脑的发火情况,二来是看一下自己生气是真的该生气,还是又情绪化了,可以给自己信心我不是无缘无故的生气的,我是有理由的,面对别人的反击我们也可以回答的有理有据,而不是让别人感觉我们无理取闹。

    再次强调下:生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事情,而不是纯粹的发泄情绪。

    第二:生气的正确姿势

    说了这么多,我们已经知道生气和发火的区别,也知道了生气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是我们使用的方式不同才有了不同的效果。有了这个共识后,我们就要学习正确的生气姿势让生气变成解决问题的帮手。

    为什么说生气可以变成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呢?是因为生气可以让我们觉察到平时没有关注的点,也会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底线和处事原则,让别人尊重我们,而不是一味的忍气吞声的当好人。

    生气的正确姿势为三个步骤:

    (1):尽量做到平复心情,以正常的声音慢慢的说

    这个说实话开始很难。人在生气的时候往往情绪很激动,声音也会不由自主的高上去,这个时候我们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前面的记录心情还有深呼吸都可以帮我们做到。这个步骤的关键是避免让我们因为情绪失控说出违心的话,或者是只是为了发泄情绪而连珠炮似的发泄,还是那句话生气不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平静的语气有助于事情的开展。

    (2)首先说一句肯定对方的话,不要突然否定对方

    因为我们在生气,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指责埋怨对方,而人们一听到批评的话,自然的反应就是反驳,或者是不想再听下去。所以生气的时候不要突然否定对方,要先说一句肯定对方的话。
    比如老婆对经常晚回家的丈夫可以这么说:老公,你经常加班应酬,为了这个家真的是辛苦了。但是你已经好几天没有回来吃饭了,我感到很孤单甚至有些生气,有些应酬不是必须的,你可以多回来陪我们吃饭,女儿才两岁,她都快不认识你了。


    《谁说我们不能生气》的框架.png

    (3)说出:我是这样感觉的

    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上面的例子中老婆对老公说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让对方明白我们因为什么生气,不是无理取闹,而是觉得事情确实出现了问题,再发展下去会更不利,让对方明白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问题,让工作更好的进行,让家庭更加和谐,而不是为了发脾气。

    直接说出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妄加评论指责,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原则,这让沟通的焦点放在表达不满的内容上而不是因为态度和语气模糊了重点。
    同时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当别人对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忽略别人因为生气而稍微不友好的态度和口吻,而是要从她的不满中听出她的真实需求,考虑是什么让对方如此生气,通过思考寻求改变,促进自我成长。

    当然如果对方一直在发泄不满、情绪很激动,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对方有所注意或者直接问对方生气的原因,如果对方还是一味的指责埋怨,甚至大喊大叫我们也可以直接了当的说:现在我们情绪都很激动,我们平静下再说或者直接说我不明白你说的这个问题,直接结束这次争吵,因为再生气下去也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生气的结尾:每件事都有始有终,生气也要有结尾

    是的,生气也是要有结尾的。这里主要是强调,不要生完气就不管了。什么叫做生完气就不管了,比如我给你说了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了,我表示很生气,反正我说了 ,你爱怎么样怎么样吧,这就是生完气就不管了,如果这样只管开头不管结尾,我们的气就白生了。

    在我们生完气说完自己该说的话以后,要看对方是如何反应的,因为生气也只一种交流,单方面的交流是无效的。

    如果对方表示满不在乎,觉得你小题大作,你要确定下他是否真的明白了你说的话。比如,你让属下登门拜访客户确定下订单,属下只是采取了打电话或者发邮件的形式确定了下订单,你很生气,但是属下觉得这样更高效,所以对你的指责他满不在乎,而且觉得你太落伍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要告诉他你为什么要让他登门拜访客户,这样一来可以显示公司的诚意,二来可以看看客户的具体情况,而且你听说竞争对手已经有意向在拉拢这个客户了,所以让属下登门拜访不光只是确定订单这么简单。这个时候你要让你的属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如果对方对你生气的事情不在意,你要给对方提出具体的建议,告诉他你希望他怎么做,如果对方对于你生气的事情一直在微笑敷衍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你就要弄清他为什么这么做?找出他背后的原因,并告诉他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和他一起面对。

    当别人对我们生气的时候,如果真的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可以说很抱歉给你添麻烦了,当别人对于我们的生气给予回应的时候,我们要说谢谢你能理解,好了,这次就这样了,要给对方一个结束的回应,生气是一种双向沟通,有来有往,有答有应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这样的生气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发脾气。

    好了,这就是《谁说我们不能生气》这本书,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该生气的时候就要生气,生气不是为了发泄情绪是为了推动事情更好的发展,生气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不是单方面的自说自语,任何没有使对方明白我们的正确的意思的生气都是无意义的。当然很多大道理谁都明白,但是做到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控制情绪,我们要一点点的改变,从觉察开始,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合理的生气,不做忍气吐声的老好人,当然也不做无理取闹的乱发脾气的“坏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不生气,我们就要憋死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rb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