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老子》(《道德经》)都是我国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一个是兵家圣典,一个是道家的代表作。而且两本书都很短,《孙子兵法》不过6000多字,《老子》只有5000多字。这两本书我都读过不只一遍,发现两者有联系的地方挺多。
1.都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里的辩证法思想很多,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
《孙子兵法》里辩证法思想也不少,比如“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还有关于“虚实”“形势”等概念的论述。
2.都推崇“水”,喜欢用“水”来做比喻。
《老子》推崇水大家都知道,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孙子兵法》则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一个是用“水”来阐述“道”,一个是用“水”来阐述兵法。
3.都提倡“知彼知己”。
《孙子兵法》特别注重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两次提到“知彼知己”,类似的思想还有很多,比如战前要对敌我双方的几种情况进行计算,要善于运用间谍等等。
《老子》里则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孙子兵法》更多地是用于作战,而《老子》里的话可以运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兵法强调对敌我的了解,是为了打败敌人;而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是为了更好地相处。
4.都提到了“奇正”的概念。
“正”可以理解为一般,“奇”可以理解为特殊,“正”与“奇”就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奇正”是《孙子兵法》里很重要的概念,书中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等表述,“出奇制胜”这个成语估计就是出自《孙子兵法》。
《老子》里两次提到“奇正”,第一次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第二次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老子》里用“奇正”讲用兵和治国,治国要堂堂正正,用一般方法;用兵要注重诡道,用特殊方法。在用兵这部分,又可以继续分“奇正”,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以正合,以奇胜”。
那么问题来了,《孙子兵法》和《老子》有这么多联系,能不能认为《孙子兵法》受到了《老子》的影响呢?
不能!因为对于《老子》的成书年代,学术界有争论,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如果是战国时期,那有可能是《老子》受到了《孙子兵法》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