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偶然间翻出了一篇“新世相”以前发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我才23岁,为什么会慌成这样?
看到题目的那一刻,我立刻点了进去,因为同为23岁的我,也想知道她慌成了什么样......
文章中的女孩写到,毕业一年,身边的人貌似都渐渐步入正轨,有的已经自己开了公司,有的已经买了房,而她却只有一个状态: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


我觉得,这说出了许多90后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包括我在内。
毕业半年,当许久未见的朋友和亲戚询问我在哪里工作时,我总是会自嘲性地用四个字回应他们:无业游民。
说这话的时候我的脸上展露微笑,但心底却很难释怀。
我也知道他们是出于关心和惦念,但听到这句话后,我总是想快点结束这次对话。
唯恐对方说出什么敏感词,给我怯弱易碎的心致命一击。
和文章中那位23岁的姑娘一样,我也看着周围的人去了大公司、考入银行、出国留学、初步创业,不敢说混的风生水起,但一定比我这种不敢迈出第一步的人强很多。
有时,让我们焦虑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周围那些主动拥抱生活的人。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焦虑感减轻了不少,我发现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焦虑,原来有人和我一样,都在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担忧。
随即我又去知乎寻找类似的话题,发现了几个这样的回答。



每个回答中都有明示或者暗示的关键词:焦虑。
焦虑看来是很多年轻人都普遍存在的状态。
我为之惊讶,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年轻人都有如此的心态,无论是找到工作的、没找到工作的,买了房的,没买房的。还是已经结婚的和没结婚的。
没找到工作的为工作焦虑,找到了工作的为工资负担不起自己的生活焦虑;买了房的为月供焦虑,没买房的为凑首付焦虑;已经结婚的为生宝宝后的奶粉钱焦虑,买结婚的为结婚时的彩礼钱焦虑。
好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焦虑。
上周和一个朋友聊天时,他讲到,现在23岁,读研一,研究生毕业后是26岁,想想26岁毕业以后没房没车,还要和一帮00后的本科毕业生去人才市场抢饭碗,现在就开始担心将来了,你看,才一个月没到,发量又减了不少。
论语里说三十而立,但在如今,三十却很难而立。
我们面临着稳增不降的房价,挤着无处落脚的地铁,吃着毫无营养的快餐。父母会因为着急你的年龄偶尔拉你去相亲。领导总是在你迟到的第一时间出现,对你的工作态度批评一通。客户也有事没事骚扰你,让你继续对方案进行第n次修改。
什么时候能结束呢?什么时候能放慢些脚步呢?你这么想着。
你也许想要的是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想要一份位高权重的工作,想要一次性付清全款而不用按揭的房子,想要能装下成百上千件衣服的衣帽间,想要一段相濡以沫的婚姻和真实纯粹的友情,你什么都想要,只是不想要现在的生活。
那么,我们和那种生活之间隔了些什么呢?
隔着的正是为了避免焦虑而步履不停的日子。

文章开头的那个23岁女孩,她身边的人都貌似走在了她前面。但是她也提到,那位自己开公司的朋友,从大二就开始努力,先是去企业五百强,再到顶尖律所,再到渐渐接触自媒体,每一步的努力都为毕业建立公司奠定了基础;而她同事的朋友,因为大一时借钱凑首付买了房,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打工还月供,四年的辛苦换来了他上涨的房价。
而我也认真回想起,当我在大学盲目参加各种活动时,我的一些同学利用空闲时间认真读书、努力考证;当我因为一点风寒感冒而侥幸逃课时,他们在课上专心地记笔记,与老师探讨问题;当我在社团和学弟学妹闲聊时,他们在投简历、找工作。他们过去走过的每一步,积累到了最后就变成了去名企、出国留学、创业......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改变命运。
所以我们焦虑一定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足够努力。
你总是觉得什么年纪就应该干什么事。
大学就是用来玩的,青春就是用来消遣的,等到毕业就会找到工作了,等到了年纪就可以结婚了,你觉得自己不需要努力,生命的节拍就会随着岁月流淌自然而然打响。
但并不是这样。
哪有应该这回事,你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完全取决于你过去每一天拥有的状态,做了哪些努力,前行了多远距离。
但好在我们安活于世,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未来依然有无限可能。
而我也觉得,只要真正开始努力,焦虑感就会慢慢减轻,你知道每过一天就会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而只要日复一日地坚持,就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把每一天都活出最好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