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40604||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20240604||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作者: 蓝雀山的风 | 来源:发表于2024-06-03 21:44 被阅读0次

    第五章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在前一章描述的深度沉浸其实并非刻意练习的真正核心,其真正核心在于难易匹配上。

    No.1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找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以前一直以为多花时间才能学好、才能达到效果,其实那是因为自己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这样反而不容易坚持。现在降低了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虽然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可能会变长,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坚持最终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很多人喜欢向能人索要书单,认为能人们推荐的书肯定很好。他们按照书单兴冲冲地买一大堆回家,读的时候才发现那些书根本没能人们说的那么好,有些书晦涩、难懂、根本读不下去,没过几天,他们的兴趣就消失了。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同样一本书,能人们读起来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我们读起来则在困难区。所以,这个时候,不妨先把这本书放一放,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No.2距离太远的,我们都把握不住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

    人们常说底层概念、底层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底层呢?在我眼中,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练习写作是日更好还是周更好?”你可以这样回答:“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关键是你有没有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进行练习。如果输出的东西都是在舒适区随便写写的,那写再多也没用。”

    从这个底层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No.3一切为了匹配

    刻意练习的四要素。

    先说第一个要素“目标”,它能帮我们解决行动力中的大问题。比如,我们每次行动遇阻时都会一筹莫展,但只要细想就能发现,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其根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这个问题太大、太模糊。

    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

    掌握了这个原理,我们就能推导出从舒适区到拉伸区的策略:提炼目标。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

    第二节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胡适的英语老师、出版家王云五先生是这样自学英语写作的: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读几次以后,把它翻译成中文;一星期之后,再将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文,翻译期间绝不查阅英语原文;翻译好后再与原文比对,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失误和不够精良之处。

    时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能像王云五先生这样主动静下心来深度学习了,甚至有很多人认为,现今,学习已经不必如此费劲、艰辛,人们有太多方式可以让自己轻松地获取知识,比如每天听一本书、参加名人的线上课、订阅名家专栏或参加某某学习社群,等等,轻松高效,干货满满,只要自己持之以恒,就肯定能有所成就。可惜这只是一种错觉。科技和信息虽然在我们这一代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但人类的学习机制并未随之快速变化,我们大脑的运作模式几乎和几百年前一样。更坏的消息是,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深地损耗着人们深度学习的能力,并且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

    种种迹象表明,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使人们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理智脑的潜能受到了抑制,而深度学习的能力几乎全部依赖高级理智脑的支撑。

    No.4何为深度学习

    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好一点的情况是读原书,但若是读完从不回顾、思考,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这类学习的知识留存率很低。几天之后就想不起自己读了什么。更糟的是,这种努力会让人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让人产生勤奋的感觉,实际上,这是低水平的勤奋,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还有一类人的数量也不少。这类人能够自己阅读,也做读书笔记或思维导图,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读书笔记往往只是把书中的内容梳理罗列了一番,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纲。很多人醉心于此,似乎对全书的知识了然于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简单的搬运工作而已。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主动学习,但它仅仅是简单的知识陈述,与高级别的知识转换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层的是,读完书能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哪怕有那么一两点内容让生活发生了改变,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书本中的知识得到了转化。

    试着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向别人清晰地陈述,你会发现这并不容易。明明心里想得挺明白,讲的时候就开始语无伦次了,如果再让你把知道的东西写下来呢?你可能会觉得根本无从下笔。

    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

    “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No.5如何深度学习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但请一定相信: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逐步改进。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比如,我们可以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经典的一手知识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价值已被证明,值得精耕细读。我们要放弃那些“几分钟读完……”“每天一本……”“十堂……课”的干货幻想,虽然这些方法也能带来一些启示,但终究是支离破碎、被人咀嚼过的。亲自钻研虽然更艰辛,但能感受到深度理解产生的真正快感,这比吸收浅薄的二手知识不知道要舒服多少倍。读书这件事最好不要请人代劳,从长远看,终归是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的。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因为简单的知识陈述无法达到深度缝接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接,所以在重构时,我们可以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其他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如有机会,我们还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而且,写作具有复利效应,我们写的文章随时可能被他人读到,这样也间接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三是反思生活。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比如《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就非常注重反思,他每天早上大约要花2小时进行复盘反思,还要求自己的员工也这样做。他在书中花大量笔墨阐述了反思的方法和好处,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受这个理念的影响,我从2017年2月开始坚持每天写复盘反思,有时几句话,有时上千字。通过持续反思,很多没想明白的事情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变清晰了,很多看似并无关联的事情居然有了底层的联通。持续反思让我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部分内容的立意与构思也来自平日的反思。如果让我推荐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我必推每日反思。

    三是反思生活。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比如《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就非常注重反思,他每天早上大约要花2小时进行复盘反思,还要求自己的员工也这样做。他在书中花大量笔墨阐述了反思的方法和好处,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受这个理念的影响,我从2017年2月开始坚持每天写复盘反思,有时几句话,有时上千字。通过持续反思,很多没想明白的事情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变清晰了,很多看似并无关联的事情居然有了底层的联通。持续反思让我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部分内容的立意与构思也来自平日的反思。如果让我推荐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我必推每日反思。

    No.6如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

    知识是最不具迁移能力的。

    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

    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No.7为浅学习正名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0604||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we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