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中提到:“用户的存在性被满足,会产生愉悦。用户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愉悦感不断产生,就是“确定性”。
我们的用户是学生,老师应该怎样传达给学生“确定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永远提前十分钟
(2)老师的权力空间
(3)客观的教学反馈
永远提前十分钟
▲用户体验:
关于准时的问题,除了社会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基本的职业道德之外,我想谈一谈用户体验。因为教师也属于服务行业,服务就是让用户体验达到最高值。
在一位学生发给我的邮件中,学生几次跟我确认上课时间,并且反复问我:“你可以准时到吗?因为我以前的老师不是很准时,让我很苦恼。我一定要拿到HSK考试成绩,所以希望我可以相信你。”
私课的学生,同时又是被服务的对象,拥有双重社会角色。老师可以将对方视为平等的一方。这时老师给用户的第一印象便是时间观念。每次都能准时按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会传达给用户一种确定感。因为他们会知道,每次到这里,都会看到你的出现,他们会感觉受到了尊重和重视。
▲ 如果有可能,尽量让自己绰有余裕:
我曾经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市场去参加会议,会议时间是九点,她七点半就到了。我问她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早?她说:“第一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可能会发生很多突发状况,早点出来比较好。而且夏天热,早点出发不热,路上也不堵车,省得后面着急。一会我在周围吃个早饭,顺便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
同理,提前十分钟到达上课地点,也是为了让自己做好心理建设,无论是观察周围环境寻找更多课堂上可以引用的教学内容,还是去个卫生间,整理一下个人仪表,或者拿出电脑,快速过一下上课内容,做好上课的各项准备,都会让你觉得绰有余裕。
老师的权力空间
在语言学习的课堂上,不管我们怎样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一旦走入课堂,就会步入“老师的权力空间”。怎样让学生在老师的权力空间内应对自如,也许美国语言学家克拉伸的“i+1”理论是非常好的选择。
根据克拉伸的“i+1”理论,公式中的i表示学生当前的水平, 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即语言的就近发展区。
在这一空间下,老师可以从“课程难度”和“内容量”两个方面给学生提供“确定性”。
▲课程难度i+1
老师需要记住(或者在小本子上记录下来)每个学生已掌握的词汇语法知识,然后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跟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不断带入新的比当前水平稍微高一点儿的内容。这就给了学生“确定性”,学生能感知到老师对Ta的水平是有掌控力的,并且能不断提供给他所需要的新鲜的内容。
同时,学生也会预感到在未来的学习路上,Ta不会突然发现一堆难词难句,疲于应对,而是可以放下心来,跟着老师“一步一步”走。
▲内容量i+1
另一方面,老师可以给学生的确定性还来源于对于课堂内容量的把控。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说,大到每堂课讲多少内容,分成清晰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否有清晰的目标和方法,小到每节课老师应该用什么串词,讲哪些小故事,老师不仅要心里有数,并且能体现在笔头或者PPT内容上。
但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会发现,虽然和以前准备了同样多的教学内容,但是使用的教学时间会逐渐减少了很多,教学内容不够了。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已经适应了原有的内容模块,因此能迅速地完成该内容。
另外,不管学生是成人还是孩子,也会因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而产生了学习倦怠。
这时,要想课程内容不断满足学生的预期,还需要不断提供新鲜有趣的刺激。套用“i+1”理论,老师可以隔一两个单元便引入新的教学模块。这并不会破坏学生的“确定性”,相反,持续带来的新的愉悦感,也是确定性的一部分。
客观的教学反馈
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反馈是在客观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的能力,以此向学生提供一种确定性。
▲对正确的关注与积极肯定
所有学汉语的学生在接触汉语以前都已经有一个心理预期“汉语很难”。怎样把汉语从难点变成兴趣点,积极的肯定起了重要作用。
小技巧:微笑+一个大拇指;惊讶+两个大拇指:上课的时候,学生如果说出来我想让他们说出的答案,我会“微笑+一个大拇指”;如果说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会“惊讶的表情+两个大拇指”。“微笑+一个大拇指”会让学生产生微小的愉悦感,而“惊讶+两个大拇指”会让学生有突然被满足的爽感,愉悦感和爽感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会让学生成瘾。
▲对错误的理解与解释
过往的挫折经历,会让学生把不会说汉语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笨”“都忘了”“汉语太难了”。从而将消极情绪扩散到“汉语是一个非常难的语言”上。
我曾经遇到过基础很好、理解能力也很好的学生,非常羞于开口说中文。这时候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他们错误和纠结的原因,分析不出来,就问Ta“你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对学生错误的心理原因、语法语用原因进行解释,让学生知道,如果Ta把自己的弱点剖开给老师看,老师并不会嘲笑Ta,而是会对症下药解决Ta的困难。并随之对错误场景进行重现,让学生有意识地重复在这种场景下改正自己的错误。
如果老师在教学评价上对于学生正确和错误都照顾到了,那么学生会体会到在老师面前,不管做对了,还是做错了,都会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心里会出现一种“踏实”的感觉,即“确定性”。
小结:
老师给学生的“确定性”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提前十分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重视,让自己做好心理建设。
在老师的权力空间下,为学生呈现难度和内容的“i+1”。
针对学生的正确与错误给予关注,并理解原因,给出客观的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