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趣导入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细细品读山水,可以读出自然界的多姿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能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组古诗,欣赏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宽阔情怀。下面我们先来静静的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飞来峰图片),刚才你看到了是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导言:这是你们眼中的飞来峰,它也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北宋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也曾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我们一首千古传诵的《登飞来峰》。
二、品读悟境
1、齐读课题,解题(课件出示飞来峰资料)。追问“登”的意思吗?说说题目的意思?
2、介绍王安石。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你了解他吗?(课件出示王安石的资料)。
导言:这首诗是他30岁时所做,当时他正值壮年,报负不凡,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中。
3、教给学习方法。
导言:学习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你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自由说)
老师也给大家总结了一套方法,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学生自读。
导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读。下面请你们打开书,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自己反复读读,读正确流利为止,也可在书上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下标记。(学生读诗自学)
指名读诗,并评价。读后问: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学生提出随时解决。借助图片理解“千寻塔”。
4、理解诗意。
导言:没有了障碍,相信你一定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先自己试着思考,然后前后桌互相说一说,交流交流。(学生自学)。
5、体情悟理。
导言:孩子们理解诗意仅仅是第一步,我们要透过诗意和古人对话,现在请你再读全诗告诉我,诗人的观察点在哪?用诗中原句回答。(课件出示诗的前两行)
寻,什么意思?千寻呢?真的就只有一千寻?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用意何在?哎呀,你真的走进诗人的心里了,来你读给大家。
恰当运用表现手法,突显表达效果,这在古诗中很常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课件出示一些运用表现手法的诗句)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看看中国古诗词语言文字之凝练,表达手法之丰富,真让人叹为观止!孩子们,我们唯有读进去,走进去,才能体会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导言:作者站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用诗句来回答。(课件出示诗的后两行)在现代汉语中,浮云是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什么意思吗?(课件出示网络语言和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台词)看屏幕读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
在古诗词中,浮云这个词也常常可见。(课件出示有“浮云”这个词的古诗句)
那么在这首诗中的浮云,又有什么隐含的意思呢?(课件出示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写作背景)结合这份资料,你来谈谈对浮云的理解。
追问:面对这些小人,王安石有什么反应?“不畏”是什么意思,?体现了王安石的什么精神?读出你的理解。(指导朗读)
铿锵有力坚决果敢------引读这句(齐读)
任凭反对势力态度再强硬,王安石始终坚持变法,他如此坚决全都源于——引读诗的后两行。这里的“最高层”仅仅是指诗人站的比别人高吗?带着新的感受再读。
深思熟虑,畅想变法,引读后两行(齐读)
满怀壮志,一展抱负,引读后两行(齐读)刚才我们品出了诗人的情怀,现在你再读读这句诗,从中你还能品出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说)
小结:这首诗与一般登高诗不同,没有过多的渲染眼前之景,只写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只有站的高,才能忘得远”的哲理,这是一首哲理诗,我们再走进诗中与诗人对话,读全诗。(齐读)
三、拓展阅读
寓理于景,一切景语皆理语。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陆游的《山西村》。(课件出示)自己读一读,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哲理诗的题目,大家有兴趣的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课件出示)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不畏浮云遮望眼,不畏山重水复疑无路,同学们,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勇于攀登,敢于探索终将会见到我们的柳暗花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