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初中语文教学
飞来峰上的感想.登飞来峰.我读语文

飞来峰上的感想.登飞来峰.我读语文

作者: 琳玉 | 来源:发表于2020-06-13 09:15 被阅读0次

                                    登飞来峰

                                                   宋代·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上课前,我在黑板上手书诗歌内容。然后我给大家展示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生看完展示后,我问大家这首诗有没有哪里不懂,同学们纷纷摇头。这首诗的确没有多少的文字障碍,清楚背景,就能很快确定主题。

     飞来山上千寻塔

    译:飞来山上有一座很高的塔。

    讲解):千寻,就是形象地说明塔很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译:听说五更就能见到太阳升起。

    讲解):闻说:据说,听说。

    鸡鸣:五更

            不畏浮云遮望眼,

    译:不担心浮云遮住望远的眼睛。

    讲解):不畏:不怕,不担心。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只因为自己站在最高处。

    讲解):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前两句写登塔之高,后两句写登塔的感受。一事一理的写法。

    后面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飞来峰上的感想.登飞来峰.我读语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ai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