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总在一小事上过度纠结,从而扭曲,赋予不存在的意义,让自己难受吧!本来事就不大,却因认知、环境而走向纠结、忧虑,夸大事实,为难自己。是没有往前看,或也不曾往后反思,总是过度描述当下的困境,给当下遭遇给予过度幻想,反而更伤自身。
发现这不少问题的夸大,与恐惧、欲望有关,即引发的虚幻那部分,事本来不大,忧虑、纠结反而放大问题。过去虽说要活在当下,也没让你走是夸大当下的困境啊!如一有困难,或遇到重复的打击时,便会引发恐惧,盲目的认为痛苦会延续,难以理性对待,这如同在恐惧中呆过一段时间后,反而不愿意相信有快乐,或由此认为生活是苦难的,对于轻松之事半信半疑。反过来,习惯快乐的人,开始也不相信会有痛苦,无疑这两者都有不现实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过度的自恋或恐惧使其没有更真实理性的判断,反而容易迷茫、纠结,夸大事实,这其中有情绪但更多是习惯性的反应,源于生活的一些起初经历的直观感受。
过去一直提倡要不断学习,一方面,也是想让人更加契合现实,在独立思考下,更多的认知,而不是总为表象、欲念而乱,为之想入非非,难最出明智的选择。不夸大困境,这与认知的深广有关,而不断学习,可不断把自身壮大,自然所遇问题就小了,也不会总是扭曲或跨大困境。深知当人不再接触新事物,或积累知识时,容易在已知、欲求中折腾,容易在些许问题上夸大难度,弄到最后会发现这问题更多在于自身的无知,及低劣的思维方式上。
思维有联想的功能,在情绪低迷时,一个不适,便想到一连串不良后果,产生悲观剧情,把过往一些不良感受集中放大,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无知,却又固守着自以为、陋习,反而走向虚幻,在问题之外找问题,忧于一连串自以为的大问题,加剧了焦虑,忽视了真正的问题不过就那么点,就在旁边呆着,你却揪着联想不放,无视真实的问题,放大问题,或思维本身就有问题!
这夸大的问题,易产生情绪,每天忧心忡忡,总是过度往不良方面想,试问又如何真实生活,这不是遇到什么问题,而是问题就在于自身的认知、思维。或是习惯吧,每个人转化问题的方式不一样,自然对待生活也不一样,所得也会不一样,是一直有所行,还是总在原地踏步,这是思维运行方式的问题。不断学习,是在优化思维,契合现实。在一些问题上,认知多了,自然不会停滞其中,这有时人面临的选择大同小异,多学习,也是让自身更明白所行,但更多的人在解决问题上,靠的是幻想、臆想,不是生活真实所行,有时想来很尴尬,本来事不大,却因幻想、臆想不能自己,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走向不是问题的方面,这样怎么解决?
这生活犹如打牌,既然出牌了,就不要总想着要是有更好的牌就好了,直接这样、那样,什么都满足,或牌没出好,总是厌这忧那的,反而耽误了,剩下的好牌。这问题在于自身,而你却总在埋怨牌多么的不好,在幻想、臆想中纠结,试问这样怎么打好牌?这与不少人处理一时不适的困境相似,更多时只需实事求是的处理一件是一件,但经由其局限的认知加以臆想,反而恐慌认为这困境会一直存在,忧心忡忡,难有所行。
这些涉及心理调整,与认知虚实有关,与思维运行有关,总会因情绪或过往经历放大困境、快乐,都是盲目的。放大了不实,容易走向虚幻,难自知,容易在一些问题上停滞,引发情绪,做出不利选择的概率加大了。当然,有困境,不代表以后会一直这样,关键是遭遇重复打击时,这不学习的认知容易打“结”,这些“结”多了,认知就更难了,是否这“结”也导致了心杂,经历越多年龄越大,越难成长了,且精力愈加的有限,求知欲在下降,就更难化解这些“结”了。
相对来说,这“结”反而是实在的,由此产生不少幻想却是虚的,或虚实取决于自身,或许这求知欲也有青春期、暮年之说,只是这认知不曾上来,求知欲便已暮年,这算是悲剧吗?难说,环境这样,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