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乡情

作者: 道一二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14:01 被阅读0次

    尴尬的乡情

    作者:道一二

        新年的到来,总是让人期许的。 这就像一个节点,既可以让人跟过去清零,也可以让人对未来的一年蓄满精神。许多人,大多数中的我们,一方面会对过去的一年进行总结,一方面又会对新的一年进行规划,抛开戏谑和玩味,认认真真,发自内心的祈盼一回。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或者正在由农村向城里人过渡的“城镇人”,莫不如此。

       这,是美好的,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回乡。是回到农村老家过年的无奈,是面临日益凋零的农村风貌的唏嘘,是应对老家亲戚,与村里人周旋时的苦哈哈。

       林林总总,错综而来,年味儿变了,乡情变了。

       我在县城参加工作已经六年,与妻子结婚也已经有两年,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农村老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便成了心头的一个念想。有时候,特别想回去在麦田里走走。有时候特别想去爬爬村里不大的山。有时候又特别想回家看看八十多岁的奶奶,然而,工作、生活的琐碎,又往往将这些一时的念头淹没在了无形中。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父母双双进城帮忙带孩子,老家于我而言,值得顾念的便只有身体尚还康健一个人生活的老太太。

       老人,是家中的一宝。不管老人健康富贵与否,只要老人在,一个家,特别是一个大家庭的“精气神”就还在。老人,若没有了,组成这个大家庭的小家们便会面临“分崩离析”的尴尬局面。大家庭中有人“主事”还好,若没有,这个现象便会更加突出。这时候的亲情便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倘若小家之间互生嫌隙,平常来往的少,还不如其他邻里之间,那么唯一能让他们联结在一起的除了红白喜事,便只有春节这样的重要节日了。在我的农村老家,也只有在这时候,才能看得出谁跟谁是近亲,是没出“五服”的兄弟,是一个“门里”,是“一支股”的宗亲。

         大年初一,早上一大早,一个门里的人们,就会成群结队,去给宗亲里辈分高的人,年纪大的人拜年,宗亲拜完之后,各家各户关系好的也会相互走动

        早些年,初一这天,往往天还亮,街上便会传来细琐的脚步声:大人们催促着孩子们快起床,兴奋的孩子会跑到熟识的叔伯家里“砸门”“掀被窝”,来回的传话。上了年纪的女人们,婶子、大娘们便下水饺,准备“祭天”,发纸钱。再上去几年,起的还要早,三四点钟乃至一两点钟便起来炒菜、摆酒席。有些人家甚至一夜不睡,包饺子放鞭炮。

       一大早炒菜喝酒,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说些吉祥的话,多少吃点填填肚子,再去下一家。来了拜年的也不撤席,把碗筷一换,把酒菜一添,又是一桌子的人。这个时候,无论屋大屋小,屋里都会挤满了人,沙发坐不下就坐炕上,酒桌坐不上就拿着酒杯站着表示。男人们推杯换盏,女人们嗑瓜子聊天,孩子们抢糖抢鞭炮。真的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特别是村里、宗亲里辈分高、门户大的人家更是如此,往往这拨儿刚坐下没多久,那一拨儿又来了。大家碰面在一起,“撺掇”在一起,互相拜年,互相玩笑。有些活泼的,哪怕是上了年纪、四五十岁的人,也会“打闹”一番,这个让他喊爷爷,那个让他磕个头,甚至大老爷们儿、老娘们儿也会与辈分低的老侄子、老侄媳妇们开玩笑。

       停笔想一想,这些真是美好的回忆啊!

       这,大概也是很多人每临春节都期盼着回家过年的心愿吧。期盼着,在这热热闹闹中感受节日的气氛。期盼着,在这充满仪式感的乡土习俗中感受亲情和欢乐,进行情感的升温和精神的洗礼。在欢声笑语中,在喜气洋洋中,让一年的奔波与劳累变得有价值,也让自己在家人的团聚中充满力量,通过这热烈又有仪式感的乡土习俗获的新生。

       可是,当农村老家的人越来越少,村里的老人们更多的跟随子女在城里过年。宗亲里,“门里”里的老人们越来越稀少,年轻人们成家立业在各地。回老家过年,也便成了一种次优的选择,乡情也就开始变得尴尬。

       换句话而言,不是年味儿变了,是我们找不到了当时的那份欢乐。而于此时的孩子,他们依旧迷恋。只是,我们从乡土中走来,“新生”需要多经历几个阶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尴尬的乡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rq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