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作者: 阅修悟律 | 来源:发表于2017-07-23 22:18 被阅读169次

    起这个名字来写读书笔记,其实自己心里没什么底,因为这本书还没完全看完,确切来说只是重点看了前几章;但对这三个字很有感触,所以还是盗了这名字。

    《暗时间》,我其实对书名很是感兴趣,何为暗时间?请恕我孤陋寡闻,虽然也看过不少的时间管理书籍,并积极践行,但真的是第一次接触到暗时间这个说法,网上一百度,发现有很多的类似文章与言论。所以第一个收获当是以后要多读书,多理解一些概念,不断刷新认知,持续迭代个人的操作系统。

    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何谓暗时间?我的理解是一个人一边做事一边另行暗中思考的时间。

    相较一个人专程拿出纸笔,认真思考、书写,或者打开电脑于文档中边思考边写作,这是一份显性的思考时间。比如我目前最喜欢的晨间自由书写时间算一个,当下正动笔写读书笔记也算一个。自由书写的时间晨间只需安排15分钟,动笔写文却是个长耗时,至少需要耗费2小时,期间若加上阅读等,时长就更久了;但按作者所言,阅读时间其实不算思维时间。

    思维时间里,我们根据已获知的资讯、信息、知识点等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反刍、推理来消化理解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刷新认知,形成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指南,获得概念、观点更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力,这才是我们的思维时间!自由书写、成文输出因为涉及思考、整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以算思维时间,但是只是显性的时间,因为他人可以直观地看到你在用时间进行思考!

    而暗时间则是隐性的思考时间,在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时,若有进行思维活动,有在思考则就可以将这些时间转化为“暗时间”。比如我正进行读书笔记输出,如果直接坐下来阅读并思考成文,则只是显性的思考时间;但若能阅读刷新认知后去办理其他事务比如做家务,然后一边家务一边思考怎么输出读书笔记,那这段家务时间就是我的暗时间。在同一个时间段,既完成家务,又打好读书笔记的腹稿。

    由此可见,若能充分挖掘个体的暗时间,一个人就会比别人多出许多时间,比别人多活年月。还是这个例子,若能用家务时间思考腹稿,就可以省出我的显性思考时间,将至少2小时的成文时间压缩成1小时甚至更短,也因此更能进一步平衡个人成长与工作、生活间的关系!

    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到暗时间的理念,但其实亦在很早前就有过实践。最典型的当属学生时代解数学难题。有时一道题百思不得其解,暂时放下书本,却是在休憩、就餐等时间里亦应用潜意识进行思考,然后忽然就在某一瞬间豁然开朗,解出题目。宛如当年砸中牛顿的那个苹果,其实是长期思考后的瞬间开悟。这类似于心理学所说的“心流”状态,亦是作者所比喻的CPU满载状态。

    比较妙的是睡眠时间里的暗时间。相传王勃作诗前必小睡一会,睡梦中打好腹稿,起来就一气呵成。由此可借鉴的是若是有思虑不开之事,不妨睡前小思,将问题带入梦中,或许醒来就有新的收获!

    反思到个人,我虽曾若有似无的暗时间尝试,但因未形成认知理念,用得不多,今后当多尝试阅读后的反思,努力做到不让脑袋空载;尝试在不同的事务时间里多争取思考暗时间,始终心存暗时间意识;并在阅读反思之余同步考虑其他类型的思考暗时间,尽力延伸生命的深度与广度,活出自己的思维年月。

    暗时间反思

    写完第一部分,觉得思路有些僵硬了,想到后面还有专注力、进度条等感悟怎么合在同一篇里写成;我决定先带孩子外出吃饭,顺便路上先实践下怎么用暗时间思考腹稿,回来再写。

    看了一下午的书,坐得太久了,决定步行外出,亦是给自己多点思考暗时间。路上,孩子要求一边步行一边听历史故事,近期我们常这么做,从远古时代已听到了宋朝,听书按定义不属于暗时间,但对孩子而言,边走路边听也算是一种高效的时间利用。我平时也会跟着听这些历史故事,得空也会与孩子交流下想法心得;今天却不,想着我该好好思考下怎么继续我的后半段腹稿,添加入专注力与进度条的内容,却是越想越是一头浆糊,怎么也续不上。

    怎么暗时间在我这就不适用了么?我想起自己出发前的状态,陷在《暗时间》里的思路僵硬、不得休憩的熊样,我是想出来走走换换思路的,遂决定暂放下。很快到店,点餐,吃饭,期间抽空看看各微信群的信息,做了相应回复等。很快返程,路上再次想起暗时间,这一次思路很畅快。

    回想起刚出来时想不下去的情况,很快整理清楚:一是大脑需要休憩,我们的暗时间其实与显性思维时间是连接在一起的,都是思维时间,如果显性思维时间已经感觉疲惫、拥堵,需要休息时最好不要就同一思路再延伸,即便是暗时间;这时适合换个思考方向,或者直接关注当下,给思维一个缓冲,比如我就直接转向晚餐该吃点啥。二是腹稿的方向不对亦是一个原因,我陷在暗时间的心流状态里,后续的专注力与进度条虽然与暗时间有些关系,但并非一脉传承,回程路上能想清楚后续怎么接着写,也是基于我放弃了再想专注力与进度条,无非是读书笔记,不如就一个点深入思考来成文,想透了想清楚了更能形成后续的行动力。

    由这一点出发,对暗时间的认识无疑又提升了些。对于暗时间,我们当时刻树立、保持有这么一种意识,以充分利用时间,增加自己的思维力。走路的时候、就餐的时候当心心念念地记得自己的所思所想,让潜意识运作避免大脑的空载状态;但要注意CPU可以一时满载,却不宜时刻满载,过犹不及,一旦过度满载即为超载,太久的100%运作易导致电脑宕机,人脑也一样,所以学会及时刹车很重要。

    时刻拥有暗时间意识,能显著提高思维能力,但也要学会分流与专注。何时可以使用暗时间,何时适用专注,其实是另一话题。对于我,走路时可以暗时间思考,开车时却必须专注;家务活可以暗时间,亲子陪伴却需要专注;听音乐可以暗时间,跑步却喜欢关注身体的感受;不同的人不同的暗时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暗时间,方可全了自己的思维生活。

    专注力与暗时间

    现在回头重新思考专注力的问题,按作者所言,任务切换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开销,如果能专注在一件事上,进入心流状态,那么时间的利用效率将会高得多。作者认为投入时间不是一种正确的表述,正确的应该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期间提到“热身时间”,如果在阅读休息时花10分钟浏览网页,重新开看时若需要15分钟才能进入状态,那么看似10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是花费了25分钟。

    用暗时间的理念来解释,我理解的是这15分钟的阅读时间其实是被浪费的暗时间。如果这阅读中含有思考与探索,那就是15分钟的显性思考时间被浪费,其实就相当于隐性的暗时间被浪费了。这么说貌似有些复杂,但这个状态却易理解;我在阅读、成文时间里讨厌被人打扰,也是觉得这种打扰后需要耗时许久才能重回心流状态。

    今天的再续写却让我惊异,回程途中,因为有暗时间的意识,路上就思考清楚后文该怎么继续,一到家立即再打开电脑,随即进入心流状态,所谓的“热身时间”几近于无。仔细回想这一过程,当是借助暗时间思索,在路上就启动了“热身”,到家就进入了状态所致。

    从这一角度,暗时间亦提升了专注力,正如作者所言:“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还有“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拥有暗时间的人,一般都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能专注于自己的思维活动。

    身处碎片化时代,若能通过碎片化阅读学习、碎片化的暗时间思考,然后成文输出、努力践行,那就一定是活出了双倍生命时长的人!愿你我都在这路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暗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xv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