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蒋兆和,不能不提他的《流民图》。
流民图上半卷《流民图》的命运
1935年,蒋兆和来到北平,接手了一位同乡开办的画室。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
蒋兆和目睹了普通民众在战火下的悲惨生活,内心充满了愤恨,他要用自己的画笔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从1931年开始,他多次前往,苏州、上海等地,将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画成了大量的素描和速写。
第二年秋天,蒋兆和正式开始了《流民图》的创作。
为了避人耳目,他将画里的人物一个两个的单独绘制,分别藏起来。全部完成以后,再拿出来装裱在一起。
1943年10月19日,这幅高2米,宽26米的巨幅画作在太庙公开展出。
为了不被封禁,画作被更名为《群像图》。
几个小时以后。日本宪兵队气势汹汹地闯进展厅,强令展出停止。
1944年夏天,蒋兆和将此画带到上海租界区,参加了当地举行的募捐画展。
谁知日本储备银行假称借阅,将画作骗到手后,随意丢进了一个废旧仓库里。
十年以后,蒋兆和才找回了已经破败不堪的上半卷。
经过重新装裱后,这幅画被拿到苏联展出。
特殊时期,蒋兆和被关押。
后来,对于这幅画的性质,经过了一波三折之后,最终被认定为“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的作品”。
蒋兆和去世以后,他的夫人将画作捐给了中国美术馆。
画作分析
《流民图》共绘制了100多位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
流民图局部他们有的是被炸掉肢体的残疾人,有的是逃难的母子,有的是讨饭的儿童,有的是面对死去的亲人的家属……
流民图局部他们面对战争带来的伤害,表情不是愤怒地呐喊,极度的惊恐,动作也不夸张。
人们的脸上更多的是悲伤、绝望、无奈。
他们的内心在默默承受着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痛苦。
流民图局部这些人物与真人大小比例差不多。观者站在画前,更像是走进了那些灾民当中,更能感受到他们的苦难。
流民图局部画中人物被分为一个或者多个一组,死亡、饥饿、伤病……看起来各自独立,又都笼罩在悲伤绝望这些情绪之下。
国土沦丧,民众谁能幸免于难?!
在技法上,画家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画素描相结合,人物和动物采用传统的线条,同时运用光影使得其形象更为生动逼真。
蒋兆和用写实的方式记录下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
《流民图》是蒋兆和水墨人物画的重要代表作,是传统国画反映现实生活的成功尝试。
流民图上半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