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图”及其它
20190220
这该是一个话题,而每一个话题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有缘由的,不错,之所以说起“流民图”,主要还是因为其“人物画”的主题,并且是以“市井百姓”为主角。
中国画的内容和形式,与中国文化一样,并不是面向普罗大众的,往往是一小部分人游戏,因此也具有决定了其特有的现状。
对于大部分人又如何接受文化和教化呢,只能是以一种实用与简单的形式,概而论之,就是感官的刺激,举几个例子,戏曲是一个,还有一个相近的,就是评话,再有就是顺口溜,也就是所谓的蒙学,当然还会有其他的方式,但是不管怎样,所有的这些,都是最为基本的形式,而相对高级的方式,读书,对于大众而言,是不行的,甚至有时候也不被允许,就是所谓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可见,不读书,并不都是百姓之过,是有“不可”的因素的。
不仅如此,对于绘画也是一样。绘画的门类有“山水画”、“仕女画”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给百姓看的,百姓也看不懂,但是却有一种绘画形式,是面向百姓的,应该是年画。年画的形式简单,内容喜庆,也含有教化。
如此想来,当今社会的种种形式,与过去没有差别,只是形式变了,结果没有变化。百姓对于知识的获取,依旧不是通过阅读,依旧是通过娱乐,想想也是有趣。
既然绘画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的主题,对象与受众,不是大众,那么在传统绘画中,大众的形象就很难成为绘画的主题,也就是少而又少,因此一旦出现以大众形象为主题的绘画,第一是显得独特,第二是产生事端。
“流民图”是一个很独特的题目,直接表现社会底层人群的时候,如果在与特定的事件相连,所表现话题和语义,就更加特别。
在以“流民”为主题的绘画中,最早的应该是北宋的郑侠(1041-1119),熙宁六年(1073)河南地区出蝗灾,“蝗害不断,天无滴雨,路尽饿殍,饥民流离失所,纷纷流入京城。”郑侠以此作画《流民图》,并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进谏。
然后是明吴伟(1459-1508)的《流民图》。吴伟的《流民图》据考证该在弘治十二年(1499)之后,作品为纸本水墨长卷,大小老少人物29个,衣衫褴褛,身背包袱、水桶、竹杖,带有蛇、犬、猴等动物,琵琶、三弦、锣、竹板、渔鼓等乐器,人们除了前行、席地饮食,还有3个盲人打架,表现底层游民乞丐、卖艺者喧闹而轻松的生活场景。
再是明周臣(1460–1535)的《流民图》。周臣的《流民图》作于正德丙子年(1516),为册页,画中绘有苏州市井中所见24个乞丐的淡设色肖像。
再是明石崞(生卒年不详)的《流民图》。该画作于万历十六年(1588)孟秋,表现一群游民迁徙的场景,画中人物至少有70之多,前后招呼嬉笑、联系紧密,生活气息浓郁。
再是明杨东明(1548-1624)的《饥民图说》。明朝中后期,黄河经常泛滥,给黄河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河南黄河段发生严重水灾,大片农田房屋被冲毁,人民流离失所,惨不忍睹。当时刑部右给事中(监察官员)杨东明亲身经历了这场大灾害。他把这场水灾及灾后当地人民的悲惨处境,用图绘的方式编辑成册,取名《饥民图说》,连同自己的奏折题本,进呈万历皇帝。杨东明将所见灾情和流民惨境绘刻成版画,描绘水淹禾稼、河冲房屋、饥民逃荒、夫奔妻追、卖儿活命、弃子逃生、人食草木、全家溢死、刮食人肉、俄殍满路、杀二岁女、盗贼夜火、子丐母溺、东明叩首等14个场景,并在每幅画注以文字说明。
再是清蒋伊(1631-1687)的《流民图》。康熙十八年(1679),由于南方连年用兵,田地荒芜,加上朝廷捐税沉重,百姓大多流离失所,不堪其苦。当时任监察御史的蒋伊正值请假回乡,一路上,他见河塘干涸,庄稼枯萎;三五成群的难民向北行进。他愤然执笔,在几天内一气画就“旱灾图”、“水灾图”、“鬻儿图”、“刑狱图”、“难民卖女图”、“寒窗读书图”、“春耕夏耘图”、“观榜图”、“废书图”、“催科图”、“暴关图”和“疲驿图”。蒋伊把这12幅流民图连同陈述的难民状,报告给康熙皇帝,康熙为之动容,并将这12幅图挂在墙上,以便时刻警醒自己。
再是清罗建谷(不详)、苏六朋(1791-1862)的《粤东水灾图》。清道光十三年(1833)广东顺德发生水灾,《粤东水灾图》就是对这一事件的记录,现藏国家博物馆。
再是清末民初王一亭(1867-1938)的《流民图》。1917年发生特大水灾,王一亭以《洪水流民图》做画册,组织赈灾募捐。
再是叶因泉(1902-1969)的《抗战流民图》。《抗战流民图》完成于1945年,为纸本设色册页,共102幅,每幅29×35厘米,每幅图均有诗人严南方的题咏,现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最后是蒋兆和(1904-1986)的《流民图》。蒋兆和的《流民图》最初叫《群像图》,完成于1943年秋,后在北京展出,第二年又在上海展出。全画卷以一片瓦砾为背景,刻画了一百多个深受战争灾难之苦的难民形象,描绘了战乱中劳苦大众流离失所的惨状。
“流民图”的特点是写实,反应实景,也有创造,因此也就能够体现作者的立场和倾向,而这样题材的绘画往往都不是轻松的,有时还会有争论。
绘画绝不只是简单表现,即便是写实的绘画,也是如此。如何看待、如何理解绘画所带给受众的信息,需要思考。
参考文献
[1]王一村.明代“流民图”考[J].美术,2018(01):113-117.
[2]沈鹏.从《流民图》看一个画家的轨迹[J].美术研究,1981(01):17-27.
[3]刘曦林.《蒋兆和研究——关于蒋兆和研究的文献选编》编者弁言[J].书画世界,2015(01):32-36.
[4]吴明明.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J].书屋,2003(02):33-36.
[5]陈浩.断简周臣《流民图》之创作、流传及题跋[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02):13-14+21.
[6]韩建武,刘芃.明代石嵉《流民图》[J].收藏,2013(15):24-26.
[7]王一村.王一亭“流民图”论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05):106-118.
[8]蒋志华.难忘《抗战流民图》[J].岭南文史,2005(03):6-9.
[9]刘云黛.清《粤东水灾图》[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6(00):130-133.
[10]李净洋. 周臣及其《流民图》[D].中国美术学院,20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