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给女儿报了一个舞蹈班,女儿快四岁了。受到楼里其她大姐姐的影响,她也想跳芭蕾舞,每天在我耳朵边上念叨这事儿。于是在家附近找了一个舞蹈培训机构,机构负责人说孩子跳芭蕾还是有点小,建议跳中国舞,于是预约了试课时间。那天试课的还有一个小朋友晗晗,和女儿一般大(比女儿小四天)。试课期间晗晗就表现出了非常大的热情,眼睛一直紧盯老师,女儿试课也还行,容易走神,不过呢老师教的动作也一直跟着做。一个半小时以后,老师给了一个满分卡,女儿也表示出了很大的热情,说还要跳舞,看着女儿这么喜爱当然要赶紧报班了,很爽快的掏钱报班,回家等待下一次跳舞的到来。
第二次跳舞开始了,我带着女儿开开心心的去了舞蹈室,透过玻璃门看女儿跳舞,期待女儿像第一次一样。可这一次女儿完全没有了上次的专注,老师在上面教她却好像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一般,一直站在那里,老师喊一下就动一下,有时候连动都不动一下。而在一旁的晗晗小朋友则全神贯注的跟着老师从头跳到尾。在那一个半小时的课程里,我如坐针毡,有种冲动冲进去告诉女儿你要跟着老师一起跳啊,质问她在想什么,虽然最后我没有冲进去,可是我的脸色已经非常难看了,中途休息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质问女儿为什么不跟着老师一起跳?女儿被我的情绪感染在下一个时段表现得更加不怎样。舞蹈课一结束,我就带着女儿离开了,一路上我都很难受,不想说话,回家也是垂头丧气,女儿也是闷闷不乐。回家后我找老师要来了视频想练习,女儿根本就不愿意!老公看到我这样的情绪,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对我说:女儿是新生,这个里面除了她和晗晗两个,其她的都是跳了很久的孩子不能比,晗晗是因为自身热爱跳舞所以神情专注,很积极的跟着老师一起跳,而我们女儿一向都是慢热型的,你要给她一定的时间,而且如果晗晗是一个跳得比女儿还差的孩子你的心情是不是不会这么难受?瞬间我一下清醒了,我是把女儿摆在一个和别人比较的位置上,我是通过别的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孩子好不好,而不是和她的过往来比较。
我静下心来思考了一下,我们从小的生活教育不都是有个别人家的孩子吗?我在深受其害却又不知不觉也把这一套用在了自己孩子身上。我这么多的焦虑不正是拿自己和别人一直比较吗?以前是父母拿我和别人比,现在我当上了母亲,我从受害者身份变成了施害者。《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写到比较也是一种评判中提到《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的作者丹格林伯格就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时刻去与他人做比较。他给初学者介绍了几个练习,其中一个是比较我们的成就,他挑出了大音乐家莫扎特,并列出莫扎特会说的语言和其在少年时期的主要作品,再建议读者想想他们此时的成就,并用心体会差别。从这里我们能看到比较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老公语重心长的和我说:你想想你给女儿报这个舞蹈班的目的是什么?我说就是让她开心的玩耍啊。那就是了,这才是你的目的,而且这才是她的第二节课,她一直算是比较慢热的孩子,再等几节课她就会跟上节奏的,静待花开,不要拔苗助长,这样会让她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的。
在后来的课程里,我努力做到不再去纠结自己的孩子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不再去拿她和别的小孩子做比较,慢慢的她的确就融入到那个环境中去了,每次跳舞都是开心去开心回。
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会让人蒙蔽双眼,看不到自己对孩子的爱,也看不到孩子的其她闪光点,我曾经深受其害,可是到头来自己又把曾经受到的伤害继续施加在女儿身上。在漫漫养娃路上,我们一直在打怪升级,能打败自己的心魔才是最终的胜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