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先生《佛性与般若》的课堂上懵懵懂懂听了六年,有一天竟然也有了顿悟的感觉。那个顿悟什么时候来的,不知道。可是,就在你每一天、每一次的听课中,你的用心、知见,潜移默化地被提升了,这完全应和了读经教育理论。
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这里跑来跑去,不认真读,千万不要责怪他,这是他的本性,他读不出来、背不出来的时候,也不要责怪他。他需要的就是在这个环境中浸泡。我听先生课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快要三十岁了,我自己在读《佛性与般若》这本书的时候是读不懂的,可是六年的涵润浸泡还是把我提升上来,而只要一悟,后面的课程就势如破竹。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浸泡法。这种浸泡法是对于高明的大学问的承接。如果你还没有三十万经典的积累,你一定要守住你的正闻学习,即便这种学习是寂寞的,即便你一无所知。
恰恰因为如此,你更要用功,更要上进。只要你有决心,你的悠久一定会有深层之道。一定要有时间的浸泡,要悠久,传承下去,不要中断了。你在这里只要经声不断,只要心智不断,简单的方法也可以成就高明之道,所以钱穆先生为新亚书院作的校歌中写道:广大出胸襟,悠久见生成。千万不要功利,千万不要因为短时你看不到成效就不做。看不到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些东西不是你的知识可以理解到的,你用肉眼凡胎看到的只是现实上的东西,智慧的长进、 高明博厚的生命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养成的。(张丽华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