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高考理科状元,本科北大毕业后留美的研究生王猛,是个极其标准的学霸,然而已经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这样的报道,引起了社会上的轩然大波,照有些人的话来说,那叫“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王猛写下了万言书,控诉父母从小到大掌控他的人生,衣食住行样样不能自己作主,而父母却认为那是爱的表现;当王猛同学提出不想跟自己不愿意相处的亲戚和父母的“老朋友”交往时,父母却认为做人该“内紧外松”,还是要跟他们搞好关系;当王猛遇到亲人的嘲笑和打击时,父母从来不会现身保护,有时还会冷嘲热讽,认为他确实不行。
我想这样典型的事件,是应该被写入教科书的,尤其是在中国。
所有看过这起事件的,会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父母辈为主导,他们普遍会认为孩子太没良心,丝毫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最后还恩将仇报,白眼狼的典型;另一派是以年轻人为主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同身受,因此对王猛表示十分理解,可以说王猛做出了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儿。
中国的父母,大都有毛病。什么毛病呢?不是爱儿心切的毛病,是不敢真实面对自己的毛病。
要说爱儿,他们不能说不爱,自读小学开始,我的母亲就跟我一个点儿起床,只为给我做早饭,因为给零花钱我基本是不会拿去吃早饭的,照母亲的话说,钱就浪费了,那就自己做。初中更早,5点15分就得起,基本天都是黑的,所以她得送我出门之后,再回去睡觉,其实基本就睡不着了。
要说不爱呢,也不爱,母亲曾经因为我爱吃唐师傅红烧牛肉面,给我买了好几大箱泡面,每天早上都必须得吃,吃得我实在很腻,我就提出不爱吃了。紧接着她便恶狠狠地教训我:吵着要吃,买回来了又说不要吃,以后别说爱吃什么东西了,什么都不会买给你!
如果他们年纪大了,我买给他们一些东西,然后用这种口气和态度教训他们,我想也不能称之为“孝顺”吧?所以这种买东西给你吃的行为,肯定不是爱,我看到一只流浪猫,我会去买猫粮,因为喂它东西看着它吃,很有成就感,但我肯定不爱它。
中国的父母,毛病很多,根据对孩子的态度不同,能折射出自己是怎样的人,我就列举10种常见的病来分析:
1.一碰到朋友就谈论自家孩子
2.处处打压孩子自信
3.自己闲着让孩子学习
4.不停攀比别人家的孩子
5.强迫孩子做交际筹码
6.有“功劳妄想症”
7.为安全感和评价可以牺牲孩子利益
8.把包办一切包装成爱
9.先是砸锅卖铁,随后道德绑架
10.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动机
这10种病各有特色,有人一人身兼数病,可谓是病入膏肓,读者中有很多父母,我们来一一对照,治病。
1.一碰到朋友就谈论自家孩子
这类父母通常喜欢“拔苗”,在某方面可能对孩子进行了提前开发,拔得还不错,注意,暂时不错可能只是开发得早,不代表好。
他们通常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精彩之处,因此话题也只有孩子,这样的父母,毛病在于社会认同感较少,因此把孩子拉上,自认为自己跟孩子是“一伙儿”的,孩子成功意味着自己的成功。
这就导致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对方的孩子样样超过自家的,那么不仅不谈论,可能就渐渐不跟对方来往了,他们的社交很畸形。
2.处处打压孩子自信
这类父母我也见过不少,他们挂在嘴边的就是“满招损,谦受益”,于是,他们就特别怕孩子骄傲自满,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他们会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你从他们的嘴里听不到夸奖,但你只要干得不好,他们就会责骂你,并且认为你在这方面天生就不如别人,责令你拼命努力赶上。
有这种表现的父母,本质上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自信,只有对自己不自信的人,才会第一反应就是想着“不如人”,而且他们会特别讨厌别人骄傲,因为这会刺痛他们的自卑,哪怕是孩子,也不允许刺痛他们,尽管这种刺痛是源于他们自己的弱。
对于极为优秀的孩子来讲,要正常走路又不踩死蚂蚁,何其艰难。
3.自己闲着让孩子学习
我相信有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好想成为大人,可以什么都不做。
很多父母就是如此,自己下了班什么都不用干,却让孩子学习到深夜,并且不让他们有一点点的玩耍时间。很奇怪,学校里有竞争,社会上就没有?仅仅是因为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而社会没有给他们布置而已。
这类父母的毛病在于——不懂人性。一个人要对一件事产生真正的认同,才会有效率,而人对事情产生认同,往往是看怎么做得到什么结果,而不是听你说怎么做,听你说会得到什么结果。
所以如果你每天下班后还努力工作,努力看书,努力充电,3个月后升职加薪了,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然就效仿,还要你费什么口水呢?
4.不停攀比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好,可惜他就是别人家的。
有一个朋友,小时候中规中矩,她的母亲总说隔壁家的孩子成绩好,嫌她不够聪明,可说到那个成绩更差的住在隔壁的隔壁的孩子时,她总说人家虽然成绩差,可家务做得好。
其实朋友成绩中游,家务也还行,人也挺懂事。这同一段比较也可以这么比,隔壁家孩子虽然成绩好,可除了成绩一无是处;隔壁的隔壁虽然家务做得好,可成绩很烂。
不过很多父母不会这么比较,当你这么比较时,他们会质问你,为什么总跟差的比?
可是孩子也没把你往好的比,不然你得臊死。或许,这类父母在社会上的地位,还不如孩子在班里的成绩排名。
5.强迫孩子做交际筹码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孩子题材的文章,很多父母热衷于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什么念唐诗,跳个舞,如果你不干,则会骂你没出息,不够大方,胆子小,其实你让他自己在众人面前唱个歌,他得扭捏死。
小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愿去奶奶家过春节,因为哥哥姐姐们都跟我年纪相差很大,吃完午饭他们就跟父母们凑两三桌麻将,我一个人窝在屋里看电视。我喜欢去外婆家,那里的哥哥姐姐们跟我年纪相仿,可父母从来也不会遂我的意,他们去哪里,我必须跟去哪里,哪怕他们打麻将我睡觉,因为孩子不跟来,他们在亲戚朋友面前就没面子,毕竟这么多长辈,你家孩子不来叫个人,拜见拜见?
这种叫“压力转嫁”,明明是属于他们的压力,他们会转嫁给孩子,而孩子呢?明明去是帮了他们的忙,但他们会认为是应该的,因为这是对长辈的尊重,不去就是不懂事,没家教。
问题是,那些长辈真的用不着我尊重。你们的孩子也是一样,你真以为那些亲戚这么关心你家孩子来没来?戏真的不要太足。
6.有“功劳妄想症”
父母养育孩子,是天性,鸟也会喂小鸟,猫也是,猪也一样,这里不存在高不高尚的问题。而人为什么要养育那么久呢?因为人更高等,后代数目更少,寿命更长,质量更重要,没什么别的。
我母亲曾在我耳边说,你小时候我对你这么好,早上早起给你做早饭,你看,你老不顺我的意。父亲听见了说,别的父母对孩子可能比你还好,你这就叫有功劳了?那以后孩子既要早起给你做早饭回报你,还要早起给他的孩子做早饭,岂不是一个人不够分?
父母有功劳,这个功劳基于天性,如果这种天性不在基因里,那么人也会变成生出就能自己活,自然会演变成不需要父母,可这样的话,或许这种动物就不会这么高等。
然而父母把这种天性和社会压力下不得不干的事儿,当成是莫大的功劳,认为自己居功至伟,就错了,养育过程中收获到了一些快乐,这便是回报了,否则你养兔子,有啥回报,干嘛还这么多人愿意养呢?更何况,养人这件事,以后没准还有额外的“投资红利”,所以比养兔子辛苦一点,也划得来,至于未来孩子没有赡养你,那也是你没孵化好这个项目,与人无尤,谁说投资必赚的?
7.为安全感和评价可以牺牲孩子利益
还是上面这个朋友,她跟我说一个事儿,说他们家有个亲戚,这家的一个小孩儿每次来她家,总得拿点东西走。有一次趁她不在,她父亲把她最喜欢的玩具也送给了那个小孩儿,回来她一通不依不饶,反而被父母责骂不大气。
这类父母为了自己在亲戚朋友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常常置孩子的利益于不顾,因为孩子嘛,就算利益受损,过两天就不记得了,亲戚朋友之间没准还有利益往来,可不能给人一个小气的印象。
可是这事儿跟我们上一个点联系起来,就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了。你老是不把孩子的利益当回事儿,你老了,你成为孩子了,也没人把你的利益当回事儿。那个时候再扯孝不孝,晚了点。
8.把包办一切包装成爱
王猛最大的困扰,恐怕就是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各种强制要求下。当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开始发芽的时候,这种感觉跟坐牢无异。
选专业?你还小,不懂;选恋爱对象?你还小,被人骗;选工作?你还小,目光短浅。
很多父母总是把这种包办一切的行为说成是“爱”,好奇怪的爱,把一个人当成玩偶这么玩。我曾经在《认知突围》中写道:一个人要控制另一个人,本质上是对死亡的恐惧,人生只有一种可能,而这个人是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加在别人身上,看到他的意志导致的结果,从而变相让自己多活几辈子。
所以明明是为了自己好,却说是为了对方好,那么有的父母会问:如果孩子真的专业没选好,对象没挑好怎么办?
你选的就好么,你的圈子和见识能有多大呢,马云都看不到几年后的变化,你这不是添乱么。
更何况,很多父母之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是由于孩子将来发展不好,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而反之,则自己多少能受点益,不承认这一点,就是欺骗自己了。
最好的父母,是给孩子悄悄准备好垫子,而不是替他决定什么。
9.先是砸锅卖铁,随后道德绑架
我“采访”过很多父母,说你们家庭条件也不怎么好,为什么砸锅卖铁给孩子买房?
他们的回复大致有以下几种:
不买房娶不上儿媳妇;
不买房让亲家看不起;
不买房让亲戚朋友看不起。
所以砸锅卖铁是为什么呢?当然是为了社会认同了,生了个儿子,没能力给买房,虽然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但这就跟人家买了轿车,你骑自行车一样,多丢人,所以为了脸面,哪怕再不愿意,也得买。
但这类行为有个配套的点,那就是他们在之后的相处中,就很难不对子女进行道德绑架,因为每吃一口咸菜,都想到自己对孩子的付出,这天长日久怎么能不生出道德绑架来?
为了自己,只是“顺便”为了孩子,却错将该行为当成“投资”,强行要将自己的意志活在孩子身上,其实也挺可怜。
10.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动机
最后这一条,可以说是上面的总结。
我们的《认知突围》也好,蚂蚁私塾也好,请辩也罢,都是教大家认清“人”这种生物里隐藏最深的动机的,父母对孩子,不要扯高尚,因为第一性不可能是高尚。
很多父母从小教孩子要诚实,要有信仰,要正直,要善良。
接着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却充满了狡诈、欺骗、算计,美其名曰,生活就是这样,要适应这个社会就得这样。
中国的孩子挺可怜的,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教育者自己表现出来的却完全不一样,还要纠正你,什么才叫成熟。
所以成熟就是因地制宜,说一套做一套,很多父母们都很辛苦地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么干的必要性与正确性,因为你把别人都教育高尚了,你才有机可趁,大家都防着彼此,你就没便宜可占了。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完)
网友评论
人无完人,请原谅他们吧!
每一个生活在不幸家庭的孩子,是庆幸的。我们应该庆幸,在我们这一代,我们已经遭遇‘不幸’。在日后,我们会更加爱我们的孩子,比起我们的父母。不会让我们所经历过的,他们又在经历一次。
否则,我们每一代的父辈总是一个样,子辈又成为父辈那样,那这个家族,只不过是一代又一代的复制品。
我妈总会教育我女孩应有女孩的样子,我真不懂。为什么,只要是个女孩,在你眼里,就应该活成你所认为的那个样子,那个70年代每个人都会成为的样子。
想知道,你小时候,你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吗?家里有年龄相差较大的弟弟妹妹就清楚啦!父母对小孩是真爱,甚至是溺爱。但有时候教育方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可能我小时候,我父母就用教弟弟妹妹的方式来教育我。所以,我以后知道不要怎么样去教育我的孩子。而不是在自己最年轻的时候,去相想怎样教育我的孩子。因为,未来的一切,未知。唯有知道后果的严重性,才能刻苦铭心。
儿子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全不顾社会道德,自己的职责义务,寒了父母的心,
现今社会,私欲至上,职责良心皆为稀有之物,他人及父母都是浮云。这才是造成教育悲剧的症结!
起码做到底线就是:谁对你好你就应该对谁好点
不左不右,上善如水
平安的度过自己一生管好自己照顾老伴吧
就中国传统来说,本就是养儿防老,就算学西化了那也请你学象一点,父母只养你18岁后你就能完全独立(形象点说和狮虎那样被赶出原生家庭自己闯荡)那当然就可以自主了。
其次,你们父母也就大概五六十年代的一辈人,不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是最了不起伟大的父母→因为他们这一代基本做到了上孝敬照顾老人,下全身心的付出给孩子,关键的是做到了自己勤俭节约却不要求孩子回报(历史而言必须出钱出力报答)
借用网络一句话:我们这一代是孝+敬父母的最后一代,又将是被孩子不考敬抛弃的第一代。
他们敢担当
有闯劲儿
时刻充满着好奇和热情
生于中国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下的90后们
少年时代已然逝去
愿你们继续奔跑
用心生活
更多职业课程、测评、资讯查看斑鸠职业教育:www.banjoy.cn
如今,人们更多的是信奉功名利禄,更多的是以财富多少、权力大小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准,于是传递给学生成功的标准就只有金钱和权力了。
而在人的心灵深处却没有一样可以固守的价值观——信仰,结果没了教育之美。
是家长、学校专注面子偷走了教育之美。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时刻都把面子放在第一位,是否读名校、是否是名校比孩子的成长更重要,总和别人比面子、比排名、比状元,什么都比,于是心生浮躁、徒生烦恼,结果教育之美没了。
是人们缺乏敬畏偷走了教育之美。
违背教育规律、不顾学生成长的规律,一个劲地追求高强度、高效率。殊不知,人如果没有了敬畏,就不会守规则、就不会认真做事、就不会善待生活。没有了敬畏,人就无法无天,我行我素,胆大妄为。
教育都这样做,哪还有美呢?
是人们缺少感动偷走了教育之美。
对世间美好风物的感动,是人之常情。感动可以洗涤人的灵魂,可以让人在这个过程中升华人格,荡涤心绪。然而,今天教育中那么多感动的人和事却很难让人感动了。这些,有的是因为信任危机,有的是因为矫情过度,还有的是因为虚假泛滥所致。
人一旦缺乏生活中的感动,就会如枯井一般,尤其是对教育的感动,一旦匮乏,人的灵魂贫瘠,荒草丛生,结果教育之美没了。
是人们不知足偷走了教育之美。
俗话说“知足常乐”,可如今也都只是挂在人们口中自嘲而已。物质上追逐不疲,名利上欲壑难填,还美其名曰“至死方休”、“绝不服输”。更有甚者,传递什么“40岁挣不到400万就是失败”的成功价值观,把趁早捞权、趁早找钱当成教育的必经之路,丝毫没有满足感,结果没了教育之美。
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总的来说,生活最令人向往的目标是快乐,我们最好是通过在一切事物上的节制有度和文化的教养来获得它”。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教育最令人向往的目标是美好呢?教育没有了美好,哪会有人的快乐?
更多职业课程、测评、资讯查看斑鸠职业教育:www.banjoy.cn
老是说你要好好努力啥的,自己不咋地,不努力,还老是抱怨自己辛苦。
老是说赶紧找个媳妇,然后买房,我到时候去帮你带孩子。农村大多数都是这样,带了还在一方面自己可以不用做事,另一方面,绑定了孙子孙女,到时候年纪更大了又是我把你孩子带这么大,你居然这么对我。。。。。。
看到这篇文章,我只想表达我未曾表达的。
大学以前,我真的很不苟同我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他们总是觉得我做的不够好,总把我当成小孩子,不肯定我的想法,观点,总把我和别人家的小孩相比,总压我的自信。我一度怀疑我是否是他们亲生的。然后,长大了,还未曾踏入社会,就发现,生活多么的不易,而爸爸妈妈一直以来对我的严苛和教诲,都是因为担心我,担心我无法独当一面。
世界上你不一定有最爱的人 但一定有最爱你的人 那就是爸爸妈妈
我个人觉得有点片面.
我是一位90后,爸妈性格很像。从我记事起,爸妈就打打闹闹,大大出手,经常的事。
如今已到不惑之年,感觉感情现在好多了。
这事,我个人觉得是个成长的个成。
爸妈毕竟是把我们代养大的,寄托他们一生的希望。
毕竟以前老人们受教育文化普遍性很低。传统文化根基几千年,哪有那么好改啊。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体系,难道照搬西方的教育方式方法?
日本一样啊!
文化传统是个时间的进程,随着我们国家发展越来越好,个人主义意识的崛起。我们做好的事多读书,尤其是在还没做父母前,不能重到上一辈的野蛮教育了。
不光是这些;例如,我们和爸妈的关系怎么沟通,我们大了,一般跟他们没话说,也没有当朋友那种感觉聊过一次天,一般都是敷衍!
文章标题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1.文章的标题不管是一个词语、单句还是复句,句末都不加句号。因为句号表示一 句话完了,而标题是作者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没有用句号的必要。如:《孔乙己》(鲁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正确的观察 错误的抽象》(《语文学习》1991年第6期)。 2.文章标题是复句,中间可加逗号,句末仍然不用句号。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语文第五册)。 3.标题中间可以加顿号、逗号。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语文第五册),《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4.标题表示疑问或感叹语气的,可以加问号或感叹号,也可以不加。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让青春发出光和热吧!》(秦牧),《别了,哥哥》(殷夫)。 5.标题中可以用破折号、省略号。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生命最珍贵的……》(1998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作文题)。 6.标题中可以用冒号。如:《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3期)。 7.标题中可以用引号、书名号。如:《“友邦惊诧”论》(鲁迅),《〈呐喊〉自序》(鲁 迅)。 8.标题中可以用间隔号。如《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9.由两句话或两个短语构成的标题,除上面说的用逗号或间隔号外,也可以在中间空一格。如《着意锤练 平易自然》(《语文月报》第218期)。 10.如果文章标题有副标题,在副标题前要用破折号。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穆青、陆拂为、廖由滨)。综上所述,文章的标题不用句号,使用其它标点要由标题本身来决定,而不能随意乱用。
无论怎样 他们始终是我们的父母啊
作者这篇文章有些偏执了,主观色彩太浓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