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之后,我想它吸引我的原因:
一,作者共读理念让人深深赞同,作者在开篇就说,亲子共读,在宝宝这么小的时候,家长需要意识到,这不是什么学习任务,它和一起搭积木,一起望涨潮,一起游乐园并无不同。这一点,与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在《幸福的种子》里的观念相同,我们父母与孩子共读千万不要带任何功利心,不要把共读作为孩子认字的手段,不要阅读完一本书非要让孩子总结个什么感想,因为共读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就是亲子之间的心灵密码,是你们心与心交流的一种方式,不要让你的功利心破坏了这一切美好。
另外关于父母为孩子选书上,也是极为赞同作者的观点,作者说,我认为中国父母选书是有问题的,如果当时能阅读更多杰出的“孩子气”式的伟大作品,而不是被话痨的狄更斯,巴尔扎克,司汤达,和工于心计唧唧歪歪的曹雪芹,罗贯中绊住脚的话,我的一生将离幻想王国更近些,也更自由些。的确如此,我身边有不少家长,在孩子还是三四年级的时候就逼着孩子们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即便孩子是多么的抵触,多么的不喜欢,家长也不会去反思这些书适不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这不仅在孩子本该大量阅读的年代,错过了很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大大抹杀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真是得不偿失。
二,这本书不是空头说教,没有高屋建瓴的枯燥理论,都是实打实的亲身体验,就像尹建莉老师的书,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而这些案例每个家长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所以我们读这本书的心情就如同久旱逢甘雨,就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知音,一边是作者在述说,一边是读者在不断点头赞同,口里不停地说着:“嗯,的确是这样,我该怎么办?”作者摆出她所遇到的问题后,不是搁置那里,而是进行反思,进而总结经验,把她所有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知我们,让我们在共读的道路上不会太过迷茫。
三,很多育儿类的书,或者很多文章,很多讲座,给出的经验大部分是成功的,让你感受到里面的妙处,而这本书反其道而行之,粲然与我们分享的更多的是她失败的经验,是的,我们每个家长在共读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的,虽然最终我们会品尝到甜美的果实,但其实在共读的这条大道上会荆棘满布,有时你会被伤的身心疲惫,而作者这些失败的经验,更让我们感受到:哦,原来我们会有相同的感受。
(其实我现在与我十岁的大女儿共读依旧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的感受是,自己对儿童心理学欠缺的太多,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所以在选书上会敷衍了事,对孩子出现的行为不能很好的理解与包容,而幼儿期更是要了解他们的内心发展,包括敏感期的了解,深入了解这些,会在选书上包括孩子行为表现上,有更大的把握与理解)
四,这本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它让我们学会在共读过程中,包括在育儿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继续身陷泥淖,不可自拔,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自己的孩子,看书的目的不是完全照搬,不是用作者的经验来试验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没有出现书中的情况,就会唉声叹气,而是用你更大的努力与爱去教育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