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笔者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就知晓了,是当时教授语文课程的班主任郭燕楠先生(女)告诉笔者以及全班学友们的,然而一直要等到自己长大成人过了而立之年以后,才真正的去弄明白这句话的出处。原来这句话出自于明代画家董其昌撰写的文章中,他在《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曰:“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记得笔者在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班主任郭燕楠先生(女)对我们一班同学们谆谆教导,而且这种教导还是隔三差五哩,从五年级开始一直要教导到六年级小学毕业为止。她对我们这样来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读破万卷书,还不如行万里路噢。读万卷书只是自己获得了理性认识(思维),行万里路才是感性认识(思维),唯有‘理性与感性’两者之间相互有机的去结合起来,才算是完美,要不然的话一定是有缺陷的。你们从现在开始直至十几年以后,首要任务是好好的读书学习,争取考入好的中学、高中及大学,等到你们大学毕了业,找到好工作攒到了钱以后,才有可能去实现并弥补感性认识(思维),现如今的你们只好埋头于理性认识(思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仅是一种流传至今的、优良的好传统噢,也值得每个人去好好的学习学习,而且伴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阅历的逐步增多,加之自己又去阅读了不少的好书籍,自然就会去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哩,我们国家的古人,最最有效的成才方法与路径,恐怕还是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着莫大的关系啊。

从古至今古往今来,一些流传至今的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同样是得益于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他们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不可能书写下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也就无从看到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了。笔者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譬如说:在唐诗宋词中,唐代诗仙李白是个“流浪者”,若没有他的到处流浪,去饱览中华的大好河山,就不可能在《将进酒》中写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可谓是个“逃亡者”,她若不去逃亡,就无法写出中国最可歌可泣的文学作品了;明代的徐霞客徐弘祖,若是未曾经历过30年的考察,怎么可能撰写成流传后世、有60万字多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明朝的文学家袁中郎袁宏道若是没有去苏州虎丘地区考察过,怎会写出旅行游记篇《虎丘记》一文?!……凡是种种真的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不一而足!

在现如今,个人只要稍稍有点空闲,每逢节假日与双休日,人民大众就如钱钟书撰写的《围城》里的人物一样,不管是围在城里的人,还是围在城外的人,都会像涨潮时的潮水一般“杀出去”、“涌进来”。伴随着人民的口袋逐渐富裕起来,我们国家一举赶超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大家已不再满足于生活中的吃饱穿暖与苟且,还会向往诗与远方,对于旅游这件事情的热情度,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有些经济条件好的个人与家庭更不满足于国内游,去国外旅游同样是屡见不鲜了。不过,无论是在国内旅游,还是跑到国外去旅游,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一片人群与游客,聚集成了一幅颇为壮观的场面。

由于中国人比较多的缘故吧,中国大陆人口就占据全世界人口的19.27%,只要在旅游途中,看到的除了人群还是人群,中国人已被外国人形容成了“一群蝗虫”,无论去什么地方旅游,处处都有国人的身影。旅行社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会尽可能的多安排旅游景点与购物景点,多数国人也只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到此一游”,在导游的指引下、在所谓的几个最最佳的摄影地点,匆匆忙忙的拍下几张照片,便去赶下一个旅游景点了。除此以外,还有一幅景象就是,到了旅游车上,大家呼呼的睡大觉,下了车就匆匆去拍几张照片。

像这样的出行,最多只能把所拍摄的照片替代了文字,最好是人与景都有的,便可以正明“我”是去过某个地方、是在那个地方旅游。还假若是个人要想去撰写出一篇“伟大的诗篇”、有所获得、不枉此行、而且还是一篇令众多人都是比较满意的、游记类好文章,不仅是极其困难的,更是一件小概率事件,就好像古人登蜀道一样难。

旅游不单单是为了“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去走走看看,而是为了给自己固有的生活状态下,去注入一汪清泉,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发觉(现)“新的景观”、“新的生活”与“新的人群”,体验不同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到底会是怎样的,感受着不同地域人的“人生百态”会是什么样子的,既可以从中获取某些人生方面的启发与感悟,还可以不断的去增添自身的阅历与厚度,让自己的视野变得尤为开阔,更可以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考问自己的智慧与胸怀……绝对是极其好的一件事情啊,更会像韩信点兵那样多多益善,总的来说,对于好处要远远的大于坏处,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也极其有益的!

笔者第一次外出旅游,时间则是在1985年的九月份,和父母去江苏苏州游玩,为什么会对这个日子记得特别清楚?!皆因为有拍摄的六张老照片为证,母亲还说道,为了防止把旅游的日子忘记掉,特意在印刷好的照片背面写下了日期。不仅仅是这样,父母一直都保有这个好习惯,但凡每次去旅游,或同事之间、或好友之间的聚会,假若是有拍摄的照片,不是在印刷照片的全过程当中,把年月日也一并印刷在照片当中,就是等印刷出来以后,在照片被塑封之前,全都会在照片的背面去记录下拍摄的年月日。还正是因为有了这六张老照片,等到2009年的9月2日,笔者就去撰写了《旅行志之——六张老照片记苏州之行》。不过,笔者并没有把六张照片插入到文章中去啊。

需要去说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之所以笔者未曾把六张苏州之行的照片收入到文章当中去,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就是:照片拍摄的有些久远,加之是黑白的,因此显得稍微有一点点模糊了;其二就是:本人的颜值不高,恐怕拿出来广而告之,会被贻笑大方了!

到了今时今日,笔者虽然已经度过了41个春秋,全国所有的34个省份,包含直辖市也计算在内,双脚也只是去丈量过四分之一个省份噢,国外只去过一衣带水的邻邦扶桑国而已,如若是和旅游达人去做个比较的话,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嘛,实在是相差的太远了。

笔者至今还能够清楚的去记得,第一次和父母外出去旅游时,并不叫什么“旅游”噢,也没有“旅游”和“旅行”这两个概念哩,不是说“带笔者到某某地去玩”,就是说“带笔者到某某地去白相一趟”,笔者是土身土长的上海人,“白相”是一句上海方言閒话,普通话的意思就是指“玩”。“旅游”或“旅行”这两组词语,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中期,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这两组“流行词语”的概念的。不仅仅是没有这两组流行词语的概念的,所谓的外出去旅游,也是少的极其可怜啊,不是因为结婚而外出去旅游,就是因为在出差的途中,在时间还有剩余的情况之下,顺便到当地值得一观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罢了,还加之因当时的人收入较少,相互之间都是相差无几的,上述这些还算不上什么噢,在那个时候从国家层面来讲,既不懂旅游,也不提倡旅游,更不知晓旅游或旅行,所能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国家)带来的种种好处。再者说来,在国家还未曾去推出“旅游”和“旅行”这两组词语的概念之前,个人是没有身份证明的,个人要想出省去别的地方,既需要单位去开各类介绍证明信,还要加盖公章,手续也是十分繁琐麻烦的……

旅游的全过程当中,必然是包含了游记,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国人而言,是“只游而不记”的,更不会把旅游去转化为文字,即便是“真的有记录”、“真的去记录”了,也只不过是旅游人,把自己“所拍摄的各类景点照片”,权当做是在做“各类游记”了,笔者刚刚开始旅游的时候,也莫不是如此,也没想到过,把旅游化作铅字!

一直要到近几年来,伴随着自身的阅历不断地去增长,笔者方才真正搞明白这样一件事情,旅游不仅仅是人生旅程当中的一种经历,更是一笔人无我有的精神财富,假若是“只游不记”的话,还假若“只是把曾经拍摄过的、旅游景点的照片”,权当做“是在做游记”的话,简直就是在白白的浪费啊,与其是这个样子,加之自己又爱好文学写拙文,倒不如把曾经旅游过的地方,尽自己最最大的可能与限度,去还原到当时的场景里面去,就好像在播放一部部电影一样,把最最真实的一面去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一篇又一篇游记类的文章……

行文至此,搁笔结束,这既算作是笔者对于旅游点点滴滴的所思所想所感,还算作是笔者为旅游游记所撰写的一篇旅游自序吧!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风景类图片和各类文字动图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7年08月25日星期五晚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