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游记》篇
旅行志之——旅行自序

旅行志之——旅行自序

作者: 杜老倌侠客居70后欢喜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0-08-15 18:46 被阅读0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笔者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就知晓了,是当时教授语文课程的班主任郭燕楠先生(女)告诉笔者以及全班学友们的,然而一直要等到自己长大成人过了而立之年以后,才真正的去弄明白这句话的出处。原来这句话出自于明代画家董其昌撰写的文章中,他在《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曰:“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记得笔者在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班主任郭燕楠先生(女)对我们一班同学们谆谆教导,而且这种教导还是隔三差五哩,从五年级开始一直要教导到六年级小学毕业为止。她对我们这样来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读破万卷书,还不如行万里路噢。读万卷书只是自己获得了理性认识(思维),行万里路才是感性认识(思维),唯有‘理性与感性’两者之间相互有机的去结合起来,才算是完美,要不然的话一定是有缺陷的。你们从现在开始直至十几年以后,首要任务是好好的读书学习,争取考入好的中学、高中及大学,等到你们大学毕了业,找到好工作攒到了钱以后,才有可能去实现并弥补感性认识(思维),现如今的你们只好埋头于理性认识(思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仅是一种流传至今的、优良的好传统噢,也值得每个人去好好的学习学习,而且伴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阅历的逐步增多,加之自己又去阅读了不少的好书籍,自然就会去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哩,我们国家的古人,最最有效的成才方法与路径,恐怕还是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着莫大的关系啊。

        从古至今古往今来,一些流传至今的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同样是得益于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他们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不可能书写下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也就无从看到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了。笔者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譬如说:在唐诗宋词中,唐代诗仙李白是个“流浪者”,若没有他的到处流浪,去饱览中华的大好河山,就不可能在《将进酒》中写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可谓是个“逃亡者”,她若不去逃亡,就无法写出中国最可歌可泣的文学作品了;明代的徐霞客徐弘祖,若是未曾经历过30年的考察,怎么可能撰写成流传后世、有60万字多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明朝的文学家袁中郎袁宏道若是没有去苏州虎丘地区考察过,怎会写出旅行游记篇《虎丘记》一文?!……凡是种种真的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不一而足!

        在现如今,个人只要稍稍有点空闲,每逢节假日与双休日,人民大众就如钱钟书撰写的《围城》里的人物一样,不管是围在城里的人,还是围在城外的人,都会像涨潮时的潮水一般“杀出去”、“涌进来”。伴随着人民的口袋逐渐富裕起来,我们国家一举赶超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大家已不再满足于生活中的吃饱穿暖与苟且,还会向往诗与远方,对于旅游这件事情的热情度,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有些经济条件好的个人与家庭更不满足于国内游,去国外旅游同样是屡见不鲜了。不过,无论是在国内旅游,还是跑到国外去旅游,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一片人群与游客,聚集成了一幅颇为壮观的场面。

        由于中国人比较多的缘故吧,中国大陆人口就占据全世界人口的19.27%,只要在旅游途中,看到的除了人群还是人群,中国人已被外国人形容成了“一群蝗虫”,无论去什么地方旅游,处处都有国人的身影。旅行社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会尽可能的多安排旅游景点与购物景点,多数国人也只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到此一游”,在导游的指引下、在所谓的几个最最佳的摄影地点,匆匆忙忙的拍下几张照片,便去赶下一个旅游景点了。除此以外,还有一幅景象就是,到了旅游车上,大家呼呼的睡大觉,下了车就匆匆去拍几张照片。

        像这样的出行,最多只能把所拍摄的照片替代了文字,最好是人与景都有的,便可以正明“我”是去过某个地方、是在那个地方旅游。还假若是个人要想去撰写出一篇“伟大的诗篇”、有所获得、不枉此行、而且还是一篇令众多人都是比较满意的、游记类好文章,不仅是极其困难的,更是一件小概率事件,就好像古人登蜀道一样难。

        旅游不单单是为了“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去走走看看,而是为了给自己固有的生活状态下,去注入一汪清泉,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发觉(现)“新的景观”、“新的生活”与“新的人群”,体验不同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到底会是怎样的,感受着不同地域人的“人生百态”会是什么样子的,既可以从中获取某些人生方面的启发与感悟,还可以不断的去增添自身的阅历与厚度,让自己的视野变得尤为开阔,更可以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考问自己的智慧与胸怀……绝对是极其好的一件事情啊,更会像韩信点兵那样多多益善,总的来说,对于好处要远远的大于坏处,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也极其有益的!

        笔者第一次外出旅游,时间则是在1985年的九月份,和父母去江苏苏州游玩,为什么会对这个日子记得特别清楚?!皆因为有拍摄的六张老照片为证,母亲还说道,为了防止把旅游的日子忘记掉,特意在印刷好的照片背面写下了日期。不仅仅是这样,父母一直都保有这个好习惯,但凡每次去旅游,或同事之间、或好友之间的聚会,假若是有拍摄的照片,不是在印刷照片的全过程当中,把年月日也一并印刷在照片当中,就是等印刷出来以后,在照片被塑封之前,全都会在照片的背面去记录下拍摄的年月日。还正是因为有了这六张老照片,等到2009年的9月2日,笔者就去撰写了《旅行志之——六张老照片记苏州之行》。不过,笔者并没有把六张照片插入到文章中去啊。

        需要去说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之所以笔者未曾把六张苏州之行的照片收入到文章当中去,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就是:照片拍摄的有些久远,加之是黑白的,因此显得稍微有一点点模糊了;其二就是:本人的颜值不高,恐怕拿出来广而告之,会被贻笑大方了!

        到了今时今日,笔者虽然已经度过了41个春秋,全国所有的34个省份,包含直辖市也计算在内,双脚也只是去丈量过四分之一个省份噢,国外只去过一衣带水的邻邦扶桑国而已,如若是和旅游达人去做个比较的话,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嘛,实在是相差的太远了。

        笔者至今还能够清楚的去记得,第一次和父母外出去旅游时,并不叫什么“旅游”噢,也没有“旅游”和“旅行”这两个概念哩,不是说“带笔者到某某地去玩”,就是说“带笔者到某某地去白相一趟”,笔者是土身土长的上海人,“白相”是一句上海方言閒话,普通话的意思就是指“玩”。“旅游”或“旅行”这两组词语,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中期,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这两组“流行词语”的概念的。不仅仅是没有这两组流行词语的概念的,所谓的外出去旅游,也是少的极其可怜啊,不是因为结婚而外出去旅游,就是因为在出差的途中,在时间还有剩余的情况之下,顺便到当地值得一观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罢了,还加之因当时的人收入较少,相互之间都是相差无几的,上述这些还算不上什么噢,在那个时候从国家层面来讲,既不懂旅游,也不提倡旅游,更不知晓旅游或旅行,所能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国家)带来的种种好处。再者说来,在国家还未曾去推出“旅游”和“旅行”这两组词语的概念之前,个人是没有身份证明的,个人要想出省去别的地方,既需要单位去开各类介绍证明信,还要加盖公章,手续也是十分繁琐麻烦的……

        旅游的全过程当中,必然是包含了游记,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国人而言,是“只游而不记”的,更不会把旅游去转化为文字,即便是“真的有记录”、“真的去记录”了,也只不过是旅游人,把自己“所拍摄的各类景点照片”,权当做是在做“各类游记”了,笔者刚刚开始旅游的时候,也莫不是如此,也没想到过,把旅游化作铅字!

        一直要到近几年来,伴随着自身的阅历不断地去增长,笔者方才真正搞明白这样一件事情,旅游不仅仅是人生旅程当中的一种经历,更是一笔人无我有的精神财富,假若是“只游不记”的话,还假若“只是把曾经拍摄过的、旅游景点的照片”,权当做“是在做游记”的话,简直就是在白白的浪费啊,与其是这个样子,加之自己又爱好文学写拙文,倒不如把曾经旅游过的地方,尽自己最最大的可能与限度,去还原到当时的场景里面去,就好像在播放一部部电影一样,把最最真实的一面去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一篇又一篇游记类的文章……

        行文至此,搁笔结束,这既算作是笔者对于旅游点点滴滴的所思所想所感,还算作是笔者为旅游游记所撰写的一篇旅游自序吧!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风景类图片和各类文字动图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7年08月25日星期五晚上

相关文章

  • 旅行志之——旅行自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笔者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就知晓了,是当时教授语文课程的班主任郭燕楠先生(女)告诉...

  • 我们的旅行(一)之自序

    自序 文/秋竹 先说说写这本书的原因吧,就是这次国庆七天假期过后呢,我还意犹未尽,还想去一次大西北,因为那里实在是...

  • 旅行志

    一场密谋已久的旅行 从去年夏天你得知自己又没有暑假开始就说要跟我再来一次两个人的旅行,经过漫长的讨论及方案的改动,...

  • 旅行志之——话“鸬鹚”

    去桂林旅游的时候,除了欣赏了桂林山水的奇峰峻岭、风光秀丽的景色之外,还给了笔者一个意外的收获,让笔者看到了...

  • 旅行志之——话“塔”

    【备注:上图为法国巴黎埃弗尔铁塔。】 在中华的建筑文化中,“塔”文化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去著名旅游景点旅行时...

  • 旅行志之——闲话“寺”

    笔者上一篇撰写的旅行志,主要说的是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塔”,这一篇旅行志笔者就决定来说一说各式各样的“寺”...

  • 旅行志之——梦回西湖

    一、开场白 一提到浙江杭州西湖,首先让笔者想到的就是——宋朝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

  • 旅行志之——桐庐随记

    2015年06月19至06月21日开启了桐庐三日农家游的旅程,说是三日游,实则只有两日半。 06月...

  • 旅行志之——漫谈旅游

    旅游即:旅行和游览。旅行只是一种手段,游览才是其正真地目的。旅游即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又可...

  • 旅行志之——闲话“寺”

    笔者上一篇撰写的旅行志,主要说的是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塔”,这一篇旅行志笔者就决定来说一说各式各样的“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旅行志之——旅行自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na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