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曾说:“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翻阅了一下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中译本《心流——最优心理体验》,有点意思。
你听说过冥想?你听说过打坐?你听说过元认知能力?这些都说的都是一件事:控制意识。而控制意识最佳效果就是米哈赖在几十年前发明的这个词语:心流。
一、心流一词的来源以及心流与幸福的关系
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我们不仅为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追求其他目标——健康、美貌、金钱、权力,无非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
那么,什么是幸福?我发现,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恃权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我们对生命的看法,乃是由许多塑造体验的力量汇集而成的,每股力量都会留下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大多数客观现实我们无法改变,但也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在这种难得的时刻,我们会感到无比欣喜,这就是所谓的“最优体验”。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最优体验乃是由我们自己所缔造的。这样的体验在当时并不见得愉悦,甚至是痛苦 ,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米哈赖在“心流”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最优体验的理论。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时下书店里有上千本书教人如何致富、夺权、求爱或减肥,即使这些方法真的管用,能够让你变得身材苗条、人见人爱、有钱有势那又如何呢?通常你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有一连串新的欲望,跟过去一样不知满足。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任何书不论立意多么善良,都无从传授幸福的秘方。最优体验有赖于时时刻刻用意识控制周遭事物,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唯有靠个人的努力与创意。
作者认为幸福之所以难求,最主要是因为人类自以为是地认定宇宙是为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存在的,然而现实却大相径庭——生命中其实深埋着沮丧的种子。人类苦难的根源是把快乐建立在满足欲望、实现目标上,到头来人们会发现这是一场无休止的,没有止境的苦役。
面对这个困境,所谓的奋斗,甚至是宗教都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要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与沮丧,必须先从社会环境中独立出来,不再孜孜以求,只以社会赋予的赏罚为念。要具备这样的自制力,个人首先得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必须能不受外界影响,自己找到快乐和目标。
我们从小就以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未来。而这句话根本是错的,是我们不幸福的根源。
求生,尤其是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求生,绝对有必要为实现外在目标暂时牺牲一时的满足,但不必因此而成为傀儡。最好的方法是不以社会的奖赏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必须完全放弃社会认可的每一项目标;相反,我们要在别人用以利诱我们的目标之外,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
树立独立意识:对意识的控制不能予以制度化,一旦成为社会规则与标准的一部分,它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一个人应该如何消除焦虑与恐惧,摆脱对社会奖赏的患得患失之心呢?控制意识才能控制体验的品质,任何在这方面最起码的进步都足以提升生活的品质,使生活更快乐、更有意义。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当然,我们还得为求生而学习掌控外在环境,但这一点也不能提升个人的快乐,或减少世界给我们的混沌感。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
二、意识的运作方式以及如何控制意识
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意识的力量也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反败为胜的挑战。
我们所有的经历,不论愉快或痛苦、有趣或无聊,都以资讯的形式在心中呈现。若能控制这些资讯,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面貌。 心灵体验到达最优状态时,心中澄莹如练。只有当精神能量(即注意力)专注于实际目标,行动与机缘又搭配得天衣无缝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树立追求的目标,能使感官变得井然有序,因为这时,人必须全心投入手边的工作,将其他一切抛诸脑后。这种为克服挑战而奋斗的阶段,就是一般人认为的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任何人只要能够控制精神能量,并将它专注于既定目标,就一定能有所成长、精益求精。借此不断练习自己的技巧,迎接更艰巨的挑战,使自己更加出类拔萃。
意识在很多时候能够自主。换言之,意识已超越了基因控制,发展出独立行动的能力。 意识的功能是搜集组织内外的一切资讯,加以评估后,由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意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它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诸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
意识处理资讯的能力相当惊人。 一生中可处理的资讯便是1850亿比特。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所有的思想、记忆、感觉与行动。这个数字听起来似乎很庞大,其实则不然。我们光是听懂他人说的话,就需要每秒钟处理40比特的资源。因此意识使用率决定了生活品质。所以才有李笑来的结论,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注意力>时间>金钱。
注意力凝聚的焦点是自我。自我可不是普通的资讯。实际上,它包含了通过意识的一切:记忆、行动、欲望、乐趣、痛苦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自我”代表我们点滴建立起来的目标的先后次序。
内在失序——也就是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我们曾经为这种状况取了各式各样的名称,如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妒忌等。所有失序的现象都强迫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米哈赖据此提出“精神熵”的概念。 即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
而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当发觉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无须猜疑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再怀疑自己,只因为我们得到了明确的鼓励:“你做得很好!”积极的反馈强化了自我,使我们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照顾内心与外在环境的平衡。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我们把它称为“心流体验”。
三、心流的构成要素
首先要知道享乐和乐趣的的区别: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享乐的快乐转瞬即逝,不能带来成长。而经历过有乐趣的事,我们就感觉自己有了改变,自我有了成长;在某些方面,这次体验已使我们变得更复杂、更丰富。
心流构成有八项要素: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价”了。
心流体验的一大特色是它自成目标,“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目标不来自于外界,不受外界的评价所左右,这就是幸福的来源。
心流虽然好,但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的理解两个弊端,第一是上瘾,任何一个爱好包括写作画画运动,如果过度了,都会上瘾,沉迷,甚至走火入魔;第二个弊端是有的人在违法犯罪或者是反社会的行为中,寻找心流体验。
以上是本书的基础,后面还有用心流改善性格、享受感官之乐、享受思维之乐,享受工作之乐,享受人际关系之乐,在挫折中自得其乐以及追求生命的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