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读完女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六讲》后,很想整理出书中的一些写小说的经验。但,很遗憾,我重读几遍后也没有从中提炼出要点。
我没写过小说,又有种写小说的欲望,突然发现这本书。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了书本。第一次读,我是按照章节来读的,第二次读我是看了目录后再挑出一些章节来读,第三次我是整本书略读。经过了几次反复阅读,我才有了一点头绪。现在,我整理成几点以供大家参考。
1.《小说六讲》梗概。
这本书,是王安忆六堂大学文学公开课的讲稿整理的书籍。全书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展写作生涯。主要讲了作者是如何开始写作的。书中,从作者写的第一篇散文开始说起。接着,写了她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是如何开始创作的。第一篇儿童文学处女作《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再第一篇自传式的成人小说《雨,莎莎莎》,然后到全国获奖短篇小说《本次列车终点》,到全国获奖中篇小说《流逝》,最后到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她一次次地挖掘自己的生活经历,把自己的经验,通过她的思考,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现。接着写她留美时期,视野变得开阔。
她在书中讲:这是一个重要的启蒙,让我张开眼睛,不总是看着自己那一丁点事情,而是学着越过自己的经验去看旁人的经验。
我渐渐知道现实生活跟美学生活是两种生活,既有关系又没关系,当你决定要做一个写作人,那你就是要做一个在美学生活里的人,做一个在文学生活里的人。
她意识到:要想丰富现实生活的经验,必须靠内心。而要使内心充盈,必须依赖于冥想。莫言之所以为莫言不只是取决于他的外部生活,更取决于内部,也就是冥想。
世间的生活,大体上差不多,在彼此相像的经验底下一定是存在着差异,这就要看个人体察的能力,如何发现事物,又如何表现事物。
所以她认为要:作家应更着重经验以外的东西。要经验放大,经验才更有价值。她举了一个例子,木匠用木头造床。树木是活的,木匠要造不得不把木头砍了。树木死了,成为了做床的材料,实现了价值的转移。用这些材料造床,木匠必须懂得如何构思,如何取材,如何安装成完整的床,最后还要怎样把它变得美观。于是,床就注入木匠的灵魂,成为一件从无到有,富有灵魂的作品。树木牺牲了自己,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
一棵活生生的树造成一张床,让它在新造型里复活。要造一张好好的床才对得起这棵树,就如我们要写一部好好的小说才对得起我们经验的生活和感情。因此,我在不断地认识我的经验,寻找更好的方式表达,使我阅历过的时间在另一种时间里释放出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我对《小说六讲》第一部分的整理。
最后整理出一句话:写作是生活经验的一种展现,通过冥想(思考)可以使经验最大化;通过开拓视野,我们才会发现不同经验的差异,才会发现要想使经验最大化必须靠内部(思考)。这一章,还说到,有写作的欲望就必须立即开始,否则以后也就再也不会去写了。
引用原文作结。
写作就是这么一回事,一股冲动上来你就必须抓住,不能错过。那时候你对它的认识肯定是浅薄的,可是今天你的认识深刻了,你却可能不会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