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大就是一个脸皮慢慢变厚的过程半个多月之前我帮培训机构的人介绍了一个家长,按照我们的约定,如果这笔单子成功后我会有部分的提成,可是都过去两个多星期了,对方却迟迟没有打算给我“辛苦费”的意思。
原本想着可能是别人太忙了,不记得这些小钱,我等了两个星期,上个星期才小心翼翼的提醒一次。
“明天给你。”
虽然收到的是四个冷冰冰的字,我还是回复了好几个谢谢,至少对方没忘记,总算松了一口气。
结果又过了一周,对方只字未提。
我不知道要不要再提醒一次,一方面觉得一催再催不好意思,另一方面又想着自己好不容易可以赚点零花钱,虽然不多,但也不枉费家长对我的一番信任。
晚上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跟她讲了这件事。
朋友虽然没有毕业,但是已经出来工作半年了,处理事情比我成熟和稳重的多。
“这当然要说,首先你已经等了3个星期了,期间你也提醒过,你已经仁义至尽了。其次他一个星期之前答应第二天给你,不仅食言还拖了这么久,该不好意思的是他才对。”
她跟我聊了很多,最后总结“长大就是一个脸皮慢慢变厚的过程。”
最终我还是在她的鼓励下,“厚着脸皮”要回了我的血汗钱,晚上点了一份芝士焗饭配奶茶,嗯,真香~
—2—
我常常感叹,进入大学之后,我的“脸皮真的越来越厚”了。
大一的时候加入的学校的文学社,按要求每个月一次的读书评书都是我们部门主持,可是我们部门只有两个人。学姐是一个非常忙碌的人,于是她拍着我的肩膀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我。
开始的时候我也各种推脱:台下这么多人,我会怯场的…我从来没有主持过节目,记忆力又差,我上台就会忘词…我普通话也不标准,会丢人的。
学姐开玩笑的跟我说:“大学不抓紧时间把脸皮练厚一点,等到以后工作了就真的丢人了。”
犹豫再三,我还是同意了。想着就算主持不好,也都是自己社团的人,丢脸就丢脸吧。即使真的有其他人参加,那别人也不认识我。
其实读书评书的主持人还是比较简单,因为要求和观众的互动并不是很多,临场发挥的部分比较少,其他的我都可以提前准备。我写完稿子又修改了几遍,然后开始一遍一遍的练习和背诵。
活动如期举行,观众差不多都到齐后,我赶紧在脑海中把稿子过一遍,僵直地走上台。因为稿子背的很熟刚开始还一切顺利。后面有一个临场发挥的环节,我因为太紧张不小心把学生会主席的名字读错了。
我赶紧笑了一下,但是脑子却一片空白,突然忘了下一步该做什么。
就这样我在台上傻傻的发呆了几秒钟,我尴尬的笑着,接着把其他入会嘉宾的名字读完,磕磕跘跘的请出主讲人,我觉得我的脸都要丢尽了。
休息的时候,我去跟名字被读错的学长道歉。他却完全不在乎,“大家也就图一个形式,你还是表现不错的,别太紧张了。”
听了学长的鼓励,我后面部分豁出去了,简单的总结了一下这次的活动,还把观众逗笑了。效果肯定不如专业的那么好,但还好也没有我想的那么糟。
现在会想起来,我特别感谢我的这些“丢脸经历”。虽然有些结果并不是这么好,但每挑战自己一次,就更能清楚自己的水平,也顺便看看那些厉害的人究竟可以厉害到什么程度,今后要更加用心的学习。
—3—
进大学前我在我的收藏夹里记着这样一段话:“ 二十岁时,千万不要花精力和时间去犹豫和纠结什么是最好的,该不该做,因为没有人知道。有想法就大胆地去尝试,感受不同的生活,多尝试工作类型,多读书,多旅行,多结交朋友,试着谈恋爱,如此一来,你才有可能从容不迫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中可以试错的时候并不多,为什么不多多尝试一下呢?大学最大的包容,就体现在我们可以丢掉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成为一个崭新的人。
我很喜欢山本耀司的一段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每个人都不是真的了解自己,也不是真正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显现出自己本来的面目,这才是自我。
多尝试,才能帮你找到答案。然而尝试,也是需要勇气和存在风险的。
这些你当下觉得天大的事情和所谓的“丢脸”,被时间拉长后,1年,3年以后的某个节点,你会感谢它的。
其实变厚的不仅是脸皮,而且你敢于尝试,勇往直前的那颗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