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小区业主群和团购群里有个阿姨发布“受害者控告书”,展开了一段风波故事。
控诉阿姨:上周我家小孩骑的小米牌滑板车在家附近弄丢了,这几天孩子和他的玩伴们一直在找寻,前天看到一位老阿婆带着孩子骑着的滑板车是我家的,我们小孩和他们一起的玩伴立马上前指认并想要讨回,没想到遭到否认加恶语,宝贝哭着回来,孩子们幼小心灵受到伤害,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想讨回公道,物归原主,还恳请知情者和好心人帮忙提供线索,联系(此处省略联系方式),叩谢!
并附上了一张滑板车的商品图和一位小朋友骑滑板车的照片。
随后,有邻居回复并给出了建议。
邻居1: 此事可向居委会反映,请居委会出面,由双方当面提供购车发票,以证实车子归属。如以上行不通,可向小区治安室反映,请治安室帮助解决。另说个事,几月前小区曾有人掉失手机,她直接向怀疑对象讨还手机无果,就报警,110接警,结果是手机是在失主家里找到。所以可以试试向110报警。
最后,另一位当事人也现身放了一张图,说自己的孩子骑了2-3年的滑板车差点被顺走,说是他丢失的,要不是孩子外婆及时发现,车就被硬拿走了,孩子回家特别委屈,一个十几岁孩子抢几岁孩子的东西,合适吗?
紧接者,这位邻居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当事人邻居:同意邻居1的观点 ,如果你怀疑我的滑板车是你家的,请报警!我可以配合取证 一旦证实滑板车是本人所有 请在转发的群里澄清并道歉@发信息的阿姨。
随后,又有邻居发照片说他们楼下有一辆同款滑板车放了一段时间了。
最后,挑事的阿姨说她只是帮忙转发心中,对于另外一位当事人的意见,她会负责转达,并没恶意,此事不了了之。
————
看完一这段邻居风波的直播,我震惊于这位阿姨的思维逻辑、教育方式和处事方法。
家长的格局和思路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与认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
1、这个事情的事实很简单,这位阿姨家的孩子在小区的遗失了一辆滑板车,这个孩子认为他丢了车,那么小区里出现同样的车就是他的,这是犯了认知错误。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是进行机会主义教育,纠正孩子的认知并引导孩子合理解决问题。
但家长显然也认为车子就是孩子的,看到孩子哭着回来就急着要去给孩子“讨回公道”。这就会助长孩子的错误认知。
2、如果稍微懂的换位思考,就会想到,在这个风波中,还有一个年龄更小的孩子,骑着一辆“可能就是人家自己的滑板车”玩耍,然后被比自己年纪大的一群孩子强行讨要,这对于那个小孩子是不是也是一种伤害呢?碰到这种事情,别人家长恶语拒绝不是很正常的吗?这还是碰到年龄小,家长也是好说话的,要是碰到暴脾气又护犊子的家长,很可能就会升级为肢体冲突,这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是好事。
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更应该及时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挑事者。
然而这位家长不仅没有去教育孩子,反而进一步煽风点火,搞大事情。如此行事,后续不安定隐患只会继续增加。
3、对于丢车问题,从另外一个当事人的口述得知,丢车的小孩已经十几岁了。作为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弄丢车的后果,接受丢车的事实,并用合理的方式去寻找(如张贴寻物启事等),如果发现同款车,应礼貌询问,而不是直接去取。其次,应该学会明辨是非,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我丢车则小区同款车拥有者皆为賊。
即便车子真的是别人捡了去,也应该小心求证,合理取回。
4、最后是这位阿姨,气势汹汹各群声讨,最后知道可能是自己理亏后,话风一转,变成了“帮忙转发”、“回去转达”。看着竟然有些可悲,现实中谁也不傻,有时候大大方方澄清道歉,反而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也能给孩子树立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