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的书籍,品成长的欢喜,你好,我是马登强Bean,这里是《登强读经典》
今天是第86期。
父母需要学习吗?
很多人说需要,但学了吗?
这个就要打个问号。
我们花了近二十年在学校学习,工作后也经常参加公司和社会组织的培训。
但对于养育孩子,可能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课程。
而我们大家都有共识:
养育孩子,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
所以曹德旺老先生说,父母必须要先取得上岗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本书,一部传奇之作,在亲子沟通领域,全球盛行几十年,经久不衰。
来自托马斯·戈登博士的《PET-父母效能训练》,构建一个融洽的亲子关系,这本书讲得非常全面。
我从三个方面来聊,第一,谁拥有“问题”。第二,倾听技巧。第三,面质技巧。
第一,谁拥有“问题”
所有的父母,都是凡人。
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接纳或者不接纳。
当然,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
行为,指的是孩子所说的、所做的,而不是你对这个行为的评价。
比如孩子把玩具弄得满地是一种行为,而贴上标签“调皮捣蛋”,则是对这个行为的一种评价。
孩子所有可能的行为,都可以用一个矩形来展示,这个就是行为窗口。
对你来说,这些行为一些是可接纳的,一些是不可接纳的。
孩子自己去写作业,这个你肯定是接纳的;
但孩子一直玩游戏,那可能对你来说就是不接纳的。
而在这个可接纳行为的区域里,对孩子来说,也可以分为可接纳的和不可接纳的。
那整个就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中间的这部分叫无问题区,彼此都接纳,这就是亲子之间的快乐时光,一块儿谈天说地,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重点就是其他两个区域,我们姑且把无问题区下面称为A区域,上面称为B区域。
A区域,指的是父母不接纳孩子的行为。
也就是孩子的行为干扰到了父母的权利,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父母要赶时间,但是孩子还在那里磨磨蹭蹭;
孩子没有准时回家吃饭,也忘记打电话回家,让父母在那里干等。
但这是孩子拥有“问题”吗?
其实不是,是父母拥有“问题”。
当然,这里说的“问题”,指的是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很明显,对孩子来说不是“问题”,是父母认为孩子的行为干扰到了自己。
所以这里,应该是父母拥有“问题”。
而B区域,是父母接纳的,但孩子不接纳的行为。
这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她可能是因为某个行为被老师批评,也可能是某件事被朋友拒绝。
这是孩子拥有“问题”。
但是,但是来啦。
父母往往这个时候,就很容易跳出来,并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是自己的责任,还认为自己是在疼孩子、爱孩子。
这其实是不恰当的,应该是:
让孩子拥有“问题”,并找出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有几个原因。
第一,所有的孩子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
有一句俗话是这么说的,不管你爷爷长多高,你都要亲自长高。
第二,孩子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会拥有难以置信的潜能,是可以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案的。
而且能力就是这么在一件一件事中提升的。
第三,当父母接手或者“负责”起孩子的问题,并视其为自己的责任。
这不仅是可怕的负担,而且,一些简单的事你可以完成,但更多的事你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
第四,当父母接纳自己,不需要去为孩子的问题负责的时候,你就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可以作为一个协助者、催化剂,帮助孩子找到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就是问题归属原则。
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或者说这本书,你只理解这个知识点,都已经赚翻了。
那具体怎么办?
第一个区域,无问题区,彼此都无问题,亲子关系相当和谐。
第二个区域,A区域,父母拥有问题,方法是面质技巧。
第三个区域,B区域,孩子拥有问题,此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倾听技巧,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二、倾听技巧
当孩子拥有问题时,
我们的回应,
最有效、最具建设性的方式,是采用倾听技巧,分为两个方法。
第一个,是“门把手”法。
这其实很好理解。
就是让对方多说一些,用这类词汇:我明白了、哦、怎么样、有意思、真的呀?
这类回应中最关键的,是要不带评价的、以非常接纳的状态回应。
不带评价,指的是不包含倾听者本人的任何倾向,邀请和鼓励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断或者情绪。
这其实是非常有挑战的,需要持续地修炼。因为我们很容易就进入说教、训诫、批评的状态。
但就是这些不带任何评价的回答,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沟通之门。
第二个,是“积极倾听”法。
“门把手”法,打开了谈话之门,现在需要学会如何让这扇门保持敞开。
比如可以这样:
孩子:甜甜把我的玩具抢走了。
爸爸:你肯定不好受,你不喜欢她这样做。
孩子:是的。
再比如:
孩子:你猜怎么着,爸爸?我终于进篮球队了。
爸爸:宝贝,真棒,进入篮球队你感到很棒。
孩子:是的。
这个就是积极倾听。
我个人对积极倾听是这样理解的。
倾听者理解对方的情绪或信息,然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反馈给对方。
是那种,感觉说了很多话,但好像什么也没说,就是重复了对方的话而已。
这其实,有几个好处。
第一,积极倾听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温暖的亲密关系。
被对方理解的这种感受,会带给人极大的满足感,尤其是孩子。
青春期孩子并非要反抗他们的父母,他们只是反抗父母所采用的具有破坏性的教养方法。
第二,积极倾听能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把问题说出来,会比仅仅在心中思考,想得更加透彻,并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常常听到这样说“或许跟我说说会有所帮助”。
第三,积极倾听会影响孩子,变得更愿意倾听父母的想法和建议。
其实,就是换位思考,当某个人愿意倾听你的观点时,你才会更乐意倾听他的观点。
第四,积极倾听“把球踢给孩子”。
积极倾听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分析问题,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
积极倾听传达的是信任感,而建议、指示和安排等信息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责任感,传达的是不信任感。
所以,要想培养出独立自主、更有自我责任感的孩子,非常建议采用“积极倾听法”、“门把手法”这类的倾听技巧。
第三、面质技巧
当父母拥有问题的时,
比如说:
孩子打断你跟朋友的谈话;
孩子差点把牛奶洒在地毯上;
在你上班的时候,孩子一天给你打了好几次电话。
这些行为,都实际或者潜在的威胁到了父母合理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面对这些行为,父母应该要用某种方法来帮助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因为是父母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父母拥有“问题”。
那此时怎么办?
要用面质技巧。
但往往我们都是用了无效的面质技巧。
比如:
你赶紧去做作业;
当别人在说话时,你不要打断别人;
如果我是你,我就会把它忘了。
这些信息,基本上都是“你”开头,发出解决方案,命令、警告和说教。
对方会听吗?大概率不会听。
而有效的面质孩子的技巧,是告诉孩子,她的哪些不可接纳的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
通常是“我-信息”的结构。
比如:
我去接你,而你不在那儿,我觉得很沮丧;
我刚收拾完房间,就被你弄脏了,我觉得很难过。
具体的“我-信息”构成要素,包括行为+感受+影响三个部分。
行为: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
感受:父母的感受
影响: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像这句话:
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这样你就告诉了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她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
并且更重要的是,说明了这种行为给你带来了什么困扰,这样孩子就更可能改变他们不被接纳的行为。
这是因为“我-信息”不太容易激起抵抗和叛逆,还可以让孩子担负起改变自己行为的责任。
其实孩子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困扰,而当她知道后,更容易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总之,
“我-信息”的回应结构,更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成长,帮助她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所以,我们父母在亲子关系中,
首先要学会去区分,问题属于哪个区域。
经常问自己:现在谁处于问题区?
其次,才是选择相应的方法,是要用倾听技巧,还是面质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构建好家庭的氛围。当然,你说我倾听技巧也用了,面质技巧也用了,怎么还是有冲突。
亲子之间有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那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我们下一期再聊。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期待与你有更多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