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有幸受到周梵老师和mona老师团队邀请,免费参与了两天关于重病陪护的课程,心中忍不住窃喜自己省下因此几千元去见了我的女神(因平常课程费用都不菲),还认识了一些纯粹可爱执着认真的小伙伴们,自己用手机拍了一张女神美图。
这里是来做一个大略总结。在去之前问收到读者问答,说身边有个朋友年纪轻轻(31岁)就突然被查出得了肝癌,平常不吸烟不喝酒,只是比较爱玩。得知病况后,此人产生绝望感,决定第二天就出院放弃治疗,并在家人的陪伴下远赴云南,找一块山清水秀之地服药自杀。
这里的伦理道德就不讨论了,总而言之令人唏嘘,人人听到都会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以及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恐慌感。
当时我听到这个事情亦如此感慨,很多事情容不得人临时抱佛脚,此次的学习,也让我收获了很多,同时印象里最深刻的就是下面三句话:
1,“作为一个好的陪伴者之前,你必须能够很好地陪伴你自己。”
我经历多次身边人生病,无一例外地感受到陪伴之人的焦虑和恐慌。但要知道,病人是非常敏感的,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疾病的侵袭,所以更加害怕和无力。
在这时候,作为身边的陪护人就显得特别关键,因为你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桥梁。你自己心中的焦虑恐慌无法处理的话,再用力都很难在敏感的病人前掩饰。如果不能做好好的沟通,还会引发病人无边无际的猜想。
举一个常见的浅显的例子,坐飞机的时候大人先要将自己的安全措施做好,再去帮助小孩完成。在病中,病人就相当于那个被削弱了力量的孩子。
2,“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那个生病的人,而不是病症;陪伴的应该是人,而不是病。希腊有句话:“知道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课堂说,如果只是去对抗症状的话,就相当于开车的时候,看到车里红灯闪提示没油了,很多人在那个当下不是去关注是不是应该去加油,而是着急地怎样先去让这个红灯不闪了。
而一个活生生的人,背后反映的是他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我们应该去思考的是:是什么样的模式把病人带到了今天这个位置上?
我由此想到很多人对于怎么都戒不了烟的人,会不断地质问:”你为什么不戒烟呢,吸烟明明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对方可能回答:“ 我也知道啊可是没办法,做不到。”
这时候也许换一种问法才能引导双方去思考吸烟这个表象背后的问题,对应的是这个人的生活方式等。比如问道:“你为什么要吸烟呢?” 对方会回答:“因为我不抽烟的话,就会觉得空虚无聊,心情没法平静。”
这时候才能意识到问题的本质是吸烟者的生活无聊无趣焦虑,吸烟看似是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解决更本质的问题的一个手段,同时也是本质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
3,“对自己诚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生大病之前的小问题就是信差,信差在最轻微的敲门的时候,你无所谓,对自己说:“过一段时间也许就好了。”直到疾病大力地敲门,把门敲破到那个时候你不得不去花费时间精力来应对。”
还有的时候,我们跟自己玩起了更隐蔽的游戏,把疾病变成了过去他操控别人手段的升级版本。疾病让这种手段变得更隐蔽。
我之前也常听说老太太得了心脏病后就如同拥有了尚方宝剑,pk不过子女的时候,就说:“你明知道我有心脏病还这样气我!” 这样的结果到最后,会很可能变得越来越严重。
总而言之收获颇丰,非常感激这样的小幸运。我也很喜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的自己。
-----------------------------------------------
本文作者为“蔷的薇薇”,已发表在公众号“她可没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