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我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在浏览目录时发现了一个想了解的标题---齐奥塞斯库夫妇为什么招人恨?很想了解一下齐奥塞斯库为什么会落得那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于是就从这篇文章看起,可是看完之后却不免令人失望。读完其它的文章更加重了我对这本书,对这个作者的印象。
作者所讨论的话题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在他的涉猎范围之内。但给我的感觉,总体来说就是误导多于普及。试举例如下:
1. 书中16页提及:俞启威是江青第二任正式的丈夫,革命胜利后他改名为黄敬,还当上了天津市委书记。通过这件事能看出我们的伟大领袖不是那么小心眼的人。
俞启威可以说是江青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两人曾经同居,查资料是由于俞的父母不同意两人的婚事,所以没有正式结婚。中间的曲折从其它渠道不难查得。
最后一句话“通过这件事能看出我们的伟大领袖不是那么小心眼的人”,这种写作或者说话方式实难令人苟同。仅仅因为江青有前夫,就得出结论伟大领袖“是”或者“不是”小心眼的人,只能让人理解是为了哗众取宠,况且江青的前夫实际上并不只有一位。
2.紧接着下一页,提到康生将江青带到主席面前,现场唱了一出《打渔杀家》,主席非常喜欢这位上海来的女明星。
其它资料上提到的情况是,1938年举行纪念大会时,上午毛泽东作报告,下午文艺演出。演出结束之后,毛泽东慰问演员,由此留下印象。而书中所言给人的印象却像是古代的一位大臣在向帝王敬献美女,帝王让其献艺之后,大喜。
3. 第18页,书中认为康生与江青为了整杨帆,担心目的太明显,顺带就把潘汉年一起拉进来整。
潘汉年是中共高级特工,历史上他蒙冤的原因非常复杂,众说纷纭。远非如书中所说这一个原因而被拉下马。
4. 第20页,书中提及钱壮飞是中共特工三杰之首,比李克农和潘汉年的地位都要高。
这种结论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钱壮飞是徐恩曾的机要秘书,所处的位置非常关键,因为顾顺章的叛变而立下的功劳确实很大。但说他是特工之首及地位很高,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
5. 第46页提及,毛泽东因为失窃的十根金条被痛批,受了莫大的委屈。众所周知,毛泽东在30年代初“反围剿”期间被靠边站是什么原因。真是如作者所说是因为“十根金条”吗?
6.第48页提及,毛泽东被冤枉了,王明和博古最后在上海混不下去......
党中央从上海白区撤出的原因,在其它史料中有所论述。远非“十根金条”所致。至于王明,一直是在苏联遥控党中央,并没有待在上海。
7. 第164页提及,只有乾隆这样当了60年皇帝,自己真的不想继续当了,所以心甘情愿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孩子,大多数的皇帝都是被太子逼迫着让位的。
乾隆的逊位,部分原因是由于年轻时曾说过自己当皇帝的时间不能超过爷爷康熙。康熙在位61年,所以乾隆在执政60年后为了不食言,而不情愿地让位给自己的儿子。实际上乾隆当了4年太上皇,还是由他本人掌握着实权,嘉庆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至于其它的皇帝都是被太子逼迫退位的,宋高宗赵构就非如此。高宗从54岁退位到81岁离世,其间还活了27年。其退位的原因在其它资料上也很容易获得,但绝非为太子所逼。
8. 第197页提及,苏联本来想去占领北海道,可后来美国说,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和库页岛等都归你苏联了,日本你就别来了......
二战后战败国的军事占领问题,在相关会议上已经讨论过。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日本的北海道也在三八线以北,按说也划归苏联占领,但迫于杜鲁门的强硬态度及其他原因,斯大林在此问题上做了让步。并非如书中一句话所概括。
9. 第257页提及华沙起义时说,苏联人认为,流亡政府是资产阶级的政府,不是我们共产党支持的波兰共产党政府,所以苏联红军在华沙城外坐视不救,眼睁睁看着20万波兰起义军被屠杀。
首先,如果真是如作者所说,苏联政府因为与起义军不是同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救,并不能显示出共产主义有多么正义。
再者,实际情况是,苏联与英国政府及波兰政府在起义之前举行会议,苏联向对方索要波兰境内寇松线以东的土地划归苏联。以此为筹码,苏联将与华沙起义军里应外合,将德军从华沙击败。最终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所以,苏联军队开赴华沙城外,而不行动。
在今天这个时代,通过视频,访谈等各种方式来推广、普及文化及历史,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作者及他的团队做这个节目,出版书籍,应该说有这样一个原因在内。但是通观整本书,在提及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贯穿着一种不严肃、不科学的态度,类似上面例子的误导不胜枚举。
个人一向不赞成以这种吸收文化快餐的方式来读书。历史事件的发生,一般来说都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可能用短短的一两句话并不能说清楚。但是用作者这种武断的概括来进行推导,只会误导读者。虽说可能让读者对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增加一些兴趣,但是离事实的真相只会更远,对学习分析事实的方法只会更加地粗枝大叶。
我觉得,如果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用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妨略过原因不提,直接讲之后的事实,而不应采取浅显的方式进行概括,在拿出自己的见解时是要有扎实的历史依据作为支撑的。
对于普及历史这种事情,个人觉得《明朝那些事儿》一套书就用了有趣而又真实的方法让大众在读书的过程中受益。
整体来说,作者很博学。本来我对北洋军阀这段历史一无所知,想通过这种快餐的方式从中了解一个大概,但是读了其它文章之后,就没有兴趣再读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误导人的书。对于能够不被误导的人来说,从中能吸取多少的知识呢?表示怀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