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这次参与公司的整个战略规划,我很有收获,至少领悟了三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一、有些目标不能一蹴而就,有些成果不能短期内达成,它们就像“种子”一样,需要长时间地生长,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二、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依赖于另一个关联问题的解决。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往往能解决相关联的问题。
第三、不仅要搞清楚差距的表面现象是什么,更要知道它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根因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我试着以我的理解来详细描述这三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02
—
第一种,实际是要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思考。
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时间”这个概念?
不就是因为一般事物的生长、变化,甚至是消逝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就像春耕、夏种才能迎来秋收、冬藏一样,你得在时间的这个维度里,学会耐心和延迟满足,才有可能拿到理想的结果。
就拿我的写作来说,我就把它当成了长时间的思维训练:
把工作生活的经历当成写作的输入,经过深度思考和分析辨证,最终形成文章。
这样的文章写得多了,思考得多了,自己思维的质量就会越来越高。
现在,我的一些文章,已经开始用在某些管理期刊上了,而且有些文章中总结的套路,也在推广使用。
03
—
第二种,则是要从更大的系统角度来思考。
因为世间万物皆是系统 ,正是因为某些复杂系统的存在,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要依赖于另一个关联问题的解决。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往往能解决相关联的问题。
所以,从思维方式上,要有大局观,要建立关联性、全局性、系统性看问题的理念;从自身行动上,要能从复杂系统的结构关系入手去解决问题。
我还是举我自己当下的例子。
比如,我就把自己的”人生系统“分为8个关键维度:职业发展;财务状况;个人健康;娱乐休闲;家庭关系;人脉资源;个人成长;自我实现。
它们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我必须清晰地记录下自己生命经历的全貌,并且及时地复盘和调整,才能做好结构性的平衡。
所以,当下的我,不会只会关注那些外部的维度,比如,职业发展、财务状况、个人成长、自我实现等。
而是定期给自己的健康、职业、家庭、财务、人脉、娱乐休闲、自我实现等做全局性的盘点,让系统结构尽量保持平衡,而不是单点最优。
比如,我需要注重个人身体健康问题,所以我每周要保证五天,每天1小时以内的有氧运动。
还比如,我希望更加深化与家人的关系,所以我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每天都要与家人保持半个小时以上的交流与沟通。
再比如...总之,系统性平衡的目标就是为了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开得更长久、更健康。
04
—
第三种、要学会从更深的层次上面来思考。
因为,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虽然千变万化,但各种现象背后常常被某些不变的规律所主导,这些“规律”就是“底层逻辑”!
而且,底层逻辑针对的不是某个特定现象,而是某一类现象,一旦理解了它们,对于诸多现象的解读也会变得容易许多。
比如,如果把文章也看作是产品的一种形式,那么写文章与做产品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不断为用户提供价值,我做的东西有价值,用户才会来买单,我提供的服务有价值,才能够真正打动用户。
还比如,如果把我自己也看成是一家公司,其自我成长与公司成长的底层逻辑也是一样的:
从“痛点驱动”向“愿景驱动”转变,建立使命、愿景与价值观,通过长期规划,发挥出优势,打造好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