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孩子,我要向你学情商——林哈夫

孩子,我要向你学情商——林哈夫

作者: 泉钟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5:25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网络)

    一位案主在寻求哈夫协助处理亲密关系的挑战后分享:

    “如果人的情感没那么复杂,而是简简单单、纯纯粹粹该多好。

    不用猜忌无需防备,真实而单纯的话,人与人之间很多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了。

    实在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成年之后会有那么多完全没有必要而且是莫名其妙的感觉与想法,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这番话似乎带着深深的感叹,也附带着浓浓的惋惜。

    有趣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曾身处于她提到的那种简单纯粹的状态当中却不自知,因为那时正是自己的童年。

    今天的话题,就是向孩子们学习,赢回大多数成年人已经失去的能力。

    这个能力是——“情商”。

    情商有很多解释,有人说情商高就是心态好,有人说是善交际,有人说是八面玲珑、长袖善舞,也有人说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不要让“高情商”成为我们的面具》里哈夫曾经说:

    具备前文提到特质的人不一定是真正高情商的人,因为真正高情商的人首先需要的是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小孩子在刚出生时,可以说只有感受没有太多的其他认知,而且这些都是原发性的,毫无道理可言的。

    但这时却正是我们最伟大的时刻,真正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身边所有人都在围着我转,饿了会有人喂奶、冷了会有人加衣、尿了会有人换尿布......。

    当我们咧开嘴发出“嘻嘻”的声音时,妈妈会说“宝宝你在笑,你很开心是吧”。

    这时候我们开始知道这叫“笑”知道笑代表了“开心”。

    而当妈妈安慰说:“宝宝哭了,妈妈知道你很难过”的时候,我们才懂得了流眼泪哇哇叫是“哭”,这种感觉叫“难过”......我们正是从这样一次接一次的经历当中,学会了一个接一个情绪的名字,而且开始掌握并应用它的能力——区分然后用不同的行为、语言、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这时候的孩子,该哭时哭该笑时笑,完全就是简简单单纯纯粹粹的状态,只因应自己舒不舒服做出相应的行为,表达相应的情感。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我们一直在长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孩子开始通过对比自己的感受,从爸爸妈妈的身上学习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最起码要知道爸爸妈妈到底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

    当我们发现自己笑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温柔的贴近的,而当自己哭和生气的时候他们却变得粗暴和疏离,这时就出现了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对情绪有了好坏对错的判断,而且发现自己的情绪原来是可以影响他人的。

    这就是我们从原始的个体自我逐步建立社会自我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会象哈夫现在讲的那样轻描淡写,因为其中会牵扯着许多混乱与挣扎,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图片来源网络)

    举个栗子:

    对于孩子摔倒了是否应该马上抱起来这茬子事,可以说是近几代中国人争议了二三十年的话题,直到现在似乎才有了定论。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基本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就是——假装看不见,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这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孩子是摔不坏的,他们摔倒后会偷偷瞄着父母看他们的反应。

    如果爸爸妈妈是关注和紧张的,孩子就会顺势发飙闹个不停,以后遇到挫折就无法面对就会被过度溺爱成为家里的小皇帝云云。

    这怎么说呢,好像也对又好像有什么不大对劲儿,感觉大人们似乎把小孩子想象的太过老奸巨猾了吧!

    这里面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些想法都是那些老奸巨猾的大人自己想象出来的。

    摔倒后,孩子们会有不同的感觉感受涌现出来,最起码是疼痛和害怕。

    而他们应对这些感受的方法简单而直接,就是“哭”越是疼痛越是害怕越是嚎啕大哭。

    当然,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告诉爸爸妈妈自己摔倒了好难受好痛,你们要关注我帮助我了。

    (图片来源网络)

    好了,这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就算心疼的要死,也根据之前的经验和一致共识——狠下心来“假装看不见”。

    这可以说是一场真实与掩饰的较量,孩子用他们的哭和眼泪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家长却带上“没看见”的面具逃避自己的心疼与焦虑。

    结果是孩子最后果然停下来不哭了,或者说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再摔倒的话,真的不哭了爬起来就走。

    从这样的经历当中,孩子们确实学会了自己处理困难而且变得坚强,同时他们对感觉感受的理解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开始把完全打开的心门一点一点地关上,到最后还有可能加上一把锁!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在医院里奶奶们夹着嚎啕大哭的孩子说“打针不痛”;

    小孩子哭是不能抱的怕惯坏了以后缠人;

    舞台下家长黑着脸批评紧张得发抖的孩子;

    考试得了100分回家兴高采烈却被批“翘尾巴”;

    玩具被其他孩子拿走被说成是“胆小鬼”;不把玩具和别人分享就变成“吝啬鬼”......

    举的这些例子是让大家看到,我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长大的,而我们正是这样离自己真实的感受越来越远的。

    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我们渐渐学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然后我们只能带着他们传递过来的面具,逐渐成为了他们期待的样子。

    我们经常说要放下好坏对错的判断,其实并不是说好坏对错是不好的、没用的我们要唾弃的,而是我们可否在人本关怀的框架内,特别是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当中放下这些好坏对错呢?

    如果我们坚持自己是“对”的,那么对方只能是“错”了,自然就会控制他不要往“错”的方向跨越。

    谁能够保证,孩子往我们认为是错的方向跨出的那一步,恰好是成为另一个牛顿和毕加索的方向呢?

    过早将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告诉孩子,真正来说是对孩子创造力的剥夺。

    如果到今天全人类依旧认为“世界是平的”是无法撼动的真理,那么到现在地球这个天马行空的玩意肯定不存在。

    让几岁的孩子学习礼义廉耻、孔融让梨,是成人要把自己走了好长时间的弯路掰直了让他们走,这不科学,这其实是带着爱的剥削。

    佛祖涅槃前告诫弟子们要“以戒为师”,戒掉的是过往的惯性与轮回。

    我们身边就有没被过往惯性与轮回影响的天使,那就是我们的孩子。

    请放下自己的身段,好好地“以孩子为师”吧!

    最起码我们可以尝试在孩子的面前“像孩子一样”,既能够呈现勇敢、坚定和快乐,也可以表达脆弱、恐惧与哀伤。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的亲子关系已经变成父母修炼最好的道场。

    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的关系既可以是父母孩子还可以是兄弟、姐妹、朋友、闺蜜、邻居、同学和玩伴。

    这样的关系,谁都喜欢!

    这样的家,谁都爱!


    附言:

    千万不要认为哈夫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一定是对的,我只是分享自己经历当中收获的点滴,拜托大家要用自己的经历去认证、修改与完整它,然后逐渐变成为自己的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我要向你学情商——林哈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kj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