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钟前和大妞边吃早饭,边看“今日头条”由京东独家赞助的《我在岛屿读书》。
《收获》杂志社的主编程永新加入了由余华、苏童、西川三位作家组成“聊天小组”。余华和苏童的最开始的作品都是在《收获》杂志出版的。像苏童的《青石与河流》……很遗憾,我只记住了这一篇。
那时作家投稿都是手写,邮寄。苏通说,他每页只要有5个字写错了,就会撕掉,重新抄写。那时的作家们都是用钢笔抄写,他们的名字会被杂志社工作人员用刀子“剪切”下来,再印到《收获》杂志上,所以很多作家的名字周围都会有隐隐约约的断断续续的边框。还有一位作家,他习惯用毛笔写自己的名字,也保留在《收获》杂志上。

(“苏”字我写的不好看,截了苏童的手写,多模仿模仿吧。)
他们四人翻看着1984 85 86年的《收获》杂志,杂志的双月合订本的,足足有5厘米那么厚,杂志“脊背”已经和书纸脱离,硬壳的封面已经磨损、带着岁月的折痕,书纸被一遍又一遍翻看、摸挲,黑了、毛边儿了。看书,在2023年回忆1986年的自己,我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年龄,只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
他们聊起《收获》杂志出版了路遥的一篇短篇小说《人生》,节目播放了路遥的手写稿,蓝色的钢笔字穹劲有力。程永新说,路遥是用生命在书写。我记得看《平凡的世界》时,介绍路遥写作之艰苦,翻阅了那个时代的大量报纸,杂志,他的指纹都摸没了。我已想象不出他一个字一个字的编写,再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写,投稿,被退稿,再重新一个字一个字的编写,抄写……那是一种怎样的热爱与坚毅的支撑啊!
早上写完上面的文字,想,一会儿捋一捋再写,可是我才想起来,打开简书,脑中空空如也,再也想不起什么了。文字是记忆的检索。
书写吧,即便现在都是用各种软件打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