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作者: 随心琉璃 | 来源:发表于2023-02-12 00:52 被阅读0次

      昨天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感触很深,主要来源于我目前所处的生活阶段,接下来就简单描述,并穿插个人的感想。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杨绛先生的梦境,在女儿钱媛和先生钱钟书离开后,在梦中和他们相聚的生活场景,借梦境表达对他们的思念,感觉他们就守候在彼此身边虚幻却又真切,想进一步靠近,却无法找寻,大家都迷失在大雾笼罩着的梦境里;能感受到对方,却怎么也找不到,摸不着。

      接下来就重点就说说第二部分,很喜欢杨绛先生娓娓道来地诉说着他和钱老先生的海外留学经历、生子、两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处理以及在特殊年代保持本我,潜心钻研学术的心路历程。杨绛先生酷爱读书,当钱钟书在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深造时,杨绛先生也没有闲着,在学校图书管里大量的借阅读物,十分珍惜时间,不愿意浪费时间在无效的社交上,这一点钱老也是一样,他们夫妻达成了默契,能不去的局就尽力推脱。挤出时间看书阅读,往往是两人对窗而坐,品着茶看着书;闲暇时间也有,就在校园里林荫道,或者街道散步,看看风景,看到好玩儿的就驻足赏玩,生活得很是幸福惬意;看到这里,不住地联想着他们在街头或校园里相互依偎着缓缓而行的背影,他们彼此相爱着,在父母包办爱情的年代,自由恋爱,精神契合,幸福地开出了花儿。他们的爱情的结晶也就在这份浓密的爱意中产生了,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了;养育小孩的同时,他们也在马不停蹄地深造学习,在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取得学业后,他们还一同前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一步研究,与此同时1937年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身在国外对家的挂念愈发厚重。1938年他们从法乘坐邮轮回国。钱老被破格聘任前往清华大学任教,杨绛先生回上海,当时战乱,大家都逃往上海避难,物以稀为贵,物资和住所都是稀缺的,刚到上海杨绛先生带着女儿前往钟家,看望钟书的父母们,大家都住很是紧凑没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腾出来的。次日,杨绛带女儿看完自己的父亲(母亲在几年前战乱奔波中去世),父亲腾出地方给女儿和外甥女住,于是杨绛和女儿和自己父亲住在一起。钟书从西南联大归来省亲(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1939年钱钟书面临着两难选择,跟随父亲的召唤,留身旁侍奉同时前往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教,还是继续留在清华大学。钱钟书和杨绛都是留学归来的学者,有其自身独到的想法,也有自己的规划,觉得清华大学是更好的选择;当钱钟书这当事人面对着家人给予的情感压力,最后选择去了国立蓝田师范,虽然杨绛深知的钟书的两难选择,她很懂,也很理解丈夫,所以她不想给予其太多的压力,就不再发表太多的看法;有的时候,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他的选择是无形中最大的力量。

      钱钟书在国立蓝田师范学院。当时通信并不发达,但钱钟书和杨绛都有各自的浪漫,生活的点滴,或忧愁或欢喜的事情,写成文字记成日记给对方看。虽然双方没有生活同一个地方,但是心想在一块,是精神上的伴侣。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现在的亲情,友情及爱情。虽然情感有不同的分类,情感最终是一种链接,链接不是所谓的铁链,硬生生的把大家绑在一起,而是深层次的,能将大家无形中连在一起,达成一种契合;这种契合在你我分享生活的点滴中产生,这些点滴会含着你的想法以及你的思维逻辑。每个人都有一个范围圈,或者称之为能量圈,点滴分享中,会产生交融也会产生碰撞,彼此的能量圈也会逐渐的扩大。不禁让我想起今天下午和朋友喝茶聊到的,他每说一个观点,总是在末尾补充道:“我说的可能这并不准确或者可能这并不完全都对”。听完,我就说到:“就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需要在意对方的想法,因为通过观点,你可以展示自己的影响力;当然你可能不确信自己说的精不精准,但是目前为止,这个是准确的,如果未来有更新的数据,那么可以更新。毕竟现在的最为权威的观点,都在与日更新的过程”。

      钱钟书奔波各地教学,杨绛先生也忙着自己工作,当老师上课,做家教,同时在翻译国外著作。彼此都在各自的领域深耕,他们都精通英文,热爱文学,酷爱阅读。在于读书这一块,并没赤裸裸地表达他们如何喜爱读书,只是会说他们闲暇时间去书店或图书馆寻找他们喜欢的书籍;当然最为深刻的是无声胜有声,钱先生和杨先生平时喜欢读书,女儿出生后,除了陪女儿玩,依旧坚持阅读的习惯,久而久之,小女儿阿圆,也迷上了看书,也是到出找书看。当别的小朋友在院外玩耍时,阿圆找寻各类书籍翻看,才10岁左右的她,就能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书,后来被爷爷无意发现,对阿圆日渐喜欢。爷爷很喜欢读书人,而且是有读书慧根之人。

战争结束,又经历了四清,文化大革命,生活几经沉浮。期间他们面对着莫须有罪名的挑衅,他们依旧沉稳对待;局面很艰难,却又无法改变时就淡然接受。在平谈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热爱,不断创作。生活有时候会很苦,但有自己热爱相伴,生活多了一线色彩。钱钟书、杨绛及他们的女儿钱瑗之间彼此相互依靠,成为对方的守候,这也是《我们仨》最感人的地方。其实平平淡中,包含着大家所期待的轰轰烈的爱情及亲情,它不是外方式的呼喊而是表达在字里行间,及日常的行动上。

相关文章

  • 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记述了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63年...

  • 2019-10-13《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读完《我们仨》,我从杨绛女士的视角体验他们的一家人的生活。钱钟书先生,博学、宽厚,不争,但也有像...

  • 有一种感人至深的亲情,叫“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读后感悟…~ 《我们仨》这本书在第一部分的内容里,我们走进了杨绛相继失去女儿和人生伴侣的那段...

  • 娓娓道来的水墨流年

    ———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所著,最初设想,这本书由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

  • 走到人生边上

    之前刚刚发布了一篇有关杨绛先生作品《我们仨》的读后感,今天便来写她的另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的读后感了。 “本...

  •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有感

    今天是我加入简书日更的第一天,刚好借这个契机把《我们仨》的读后感记录下来。 第一次读《我们仨》是在高一,那时候我处...

  • 2018-12-28看书收尾

    2018的最后几天把基本没看完的书看完了,有三本《流浪地球》、《人类简史》和《我们仨》,简要记录一下读后感。 《流...

  • 不逛街的钱钟书

    ——《我们仨》读后感 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这本书应该倒着读。不以为然。 杨先生慧慈。 人生走到尾声,曲终人散,大多...

  • 《我们仨》读后感

    想了好久这篇读后感名字,可是读书太少找不到好的词语。 《我们仨》周末两日时间读完,阅毕心中是痛?还是暖?就是不能平...

  • 再读《我们仨》之感

    最近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应该记录点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nr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