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对高手的困惑』
高手往往是不被理解的。
比如,为什么别人经常迟到,而他们不管刮风下雨,始终都能准时准点?为什么别人做事很拖延,而他们不管心情好坏,总能坚持把事做完?为什么别人很难专心做一件事,不是弄弄手机,就是玩玩电脑,而他们即便手机就在手边,也能做到不碰一下?
更气人的是,如果你采访他们,问他们为什么能做到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这是很自然的事,我从来都是这么做的。
有句话叫“你努力的终点,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对于高手来说,一般人努力达到的目标,还真就是他们的日常。
比如,你想坚持每天做30个俯卧撑,但是高手每天的日常是一天做50个俯卧撑;你想坚持每天背10个单词,但是高手每天的日常是背20个单词;你想坚持每天读5页书,但是高手的日常是每天读10页书,还要写100字的读书感想。
那么二者之间行为上的差距,究竟差在哪里了呢?
②『价值排序』
指挥行为的是思维,那么指挥思维的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价值观。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选择做什么,选择不做什么;做什么事会觉得心安理得,做什么事会觉得浪费时间,支配这些想法的都是价值观。
所以,与其说高手有非常强悍的行动力,不如说高手有非常明确且坚定的价值观。
当他们知道做什么可以帮助自己时,他们就会去做;当他们知道做什么对自己有害无益时,他们就不去做。所以,在行为层面他们看起来就是非常强悍的。
而普通人则不同,他们的价值观的排序并不稳定。
比如,当他工作一个小时之后,一些额外的价值观就会出来,比如:人需要娱乐,人需要放松,自己已经很辛苦了,身体需要呵护,长时间工作对身体不好等等。
所以,你会看到,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干一会,玩一会。
他们刚干了一会工作,就把手机拿起来了;刚处理了一会文件,就把网页打开了;刚专注地处理了一会问题,就把短视频刷起来了等等。
这就是二者之间的不同。
③ 『无效的中间状态』
在不少方法论的书籍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中间状态。
什么叫中间状态呢?
比如,你想养成一天背10个单词的习惯,它会让你先从1个开始,然后逐渐累积。
如果你感觉一些事情很有难度,不愿意着手去做,那么你就需要减少工作量,或者是换一个相关但是更容易的行动。然后,一点一点加大新习惯的分量,成功坚持一段时间后,再加大分量,以此类推。
比如,一开始如果是1分钟以内,可以逐渐延长至5分钟、10分钟。从背一个单词、一个例句,变成背两个单词、两个例句。
但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这类方法只能缓解你的焦虑情绪,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你的做事方法。你会发现,一开始我们可能动起来了,但是很快又回到了老样子。
更普遍的情况是,很多人看了这类方法感觉自己学到了,就没有下一步行动了。
因为,看到这个方法的那一刻,他已经被治愈了,有一种虚无的获得感。
也就是说,“中间状态”其实是个心理按摩。只有你重新梳理价值观,把那些跟“变强”无关的东西,都剔除在外,你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是彻底且持久的。
总结一下,改变是从心底里认为某些事重要,而不是用方法论来左右自己的日常。方法论带来的只是间歇性改变,并没有长久的疗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