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讲友:张栻、吕祖谦、陈亮
朱熹生前有很多讲友,但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这些讲友的思想主张多数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冲突。
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思想界的宽容学风,也是儒家思想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人文因素。
时人将朱熹、张栻、吕祖谦合称“东南三贤”,或“乾淳三先生”,他们之间相互辩论问难,颇为相得。
张栻是奠定湖湘学派规模的重要理学家,他的学术思想上承二程遗绪,具有理学正宗的性质。
他的理学思想主要以明人伦、辩义利、重力行为特色。宇宙观上,推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心性问题上,提出“同体异取”的命题,以明理与心、性、命的关系。
吕祖谦是与朱熹关系密切的另一个重要学者,他们二人加上陆九渊,被称为当时最著名的三大家。
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吕祖谦力图调和朱陆之间的学术矛盾,同时接受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合陈傅良、陈良二人的“学问而一之”,然而自成一个新学派—吕学。
朱熹的另一个重要讲友陈亮,他和朱熹为了辩论“王霸之学”有许多书信往来。
陈亮的思想主旨是专务实学,以“务实”二字为学术的根本宗旨,极力反对空谈性命的理学。
他们主要讨论与辩论的几个问题:
一是关于“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虽然两人都肯定“道”的重要性,但朱熹认为“道”是可以离开人事、万物而独立存在的形而向上者,而陈亮反对这种神秘主义的解释,认为“道”只能存在与人事与万物之中。
二是关于“王霸”“义利”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以功利论是非,主张将“王道”“义理”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而陈亮不反对“王道”“义理”,但主张应该将王与霸,义与利统一起来。“王道”“仁义”应是爱人利物的救民之心,而“仁义”之心也只能通过利民的事功表现出来,即“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
朱陆之争和朱熹与永嘉、永康学派争论的性质不同,朱熹认为陆九渊的学术思想有失偏颇,只是受佛教影响较深,而永嘉永康学派的功利思想甚可忧。
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
1、关于“理”的分歧
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陆九渊借助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自心而发。
朱熹谈“穷理”(“道学问”),陆九渊说“明心”(“尊德性”)。
朱熹由道学问,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愈进。
陆九渊由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更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而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不能直接实现增进道德境界,人的本心才是道德的根源。
于是陆九渊格外强调“求放心”、“存心”的功夫,视“格物穷理”为支离破碎的为学手段。
2、对“气”的不同理解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气”和“理”是相对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一是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是形成人物之别,贤愚之殊的内在因素,即“气质之性”。
而陆九渊的思想体系也谈“气质之性”,只是在他的概念中 “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是作为“心蔽”的外界原因之一。
他认为人的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也不能决定人的最后归宿。
陆九渊认为,人心本善,“气有所蒙”只是外界的因素,因此为学的功夫或修养 从根本上说 ,便是“尽在我心”的“简易功夫”。
3、对“心”的不同理解
在朱熹看来,“心”是人的知觉认识能力,是人的行为主宰。在陆九渊看来,“心”是人的伦理本能,是人的本质所在。
陆九渊学说的积极意义,打破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一元性和至上性, 继孟子建立了“心学”思想体系,成为宋明理学中“心学”的开创者。
辽夏金元时期的儒学
网友评论